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1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幸运姐1月前
猴加官是河南省郑州市的民间传统美术,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诞生于清末,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最早源于河南南阳新野县,与当地的新野猴戏渊源深厚,还融合了皮影、泥塑、跳加官戏曲、脸谱等非遗文化元素 。 猴加官的制作工序精细,饱含匠心。先用小米面和黄河泥混合,制作泥面具,这种材质制成的面具结实耐用,不易损坏。猴加官的衣服最初选用密实棉布,粘上胶水后,面料变得硬挺,更具质感。猴脸则用泥精心捏制,形态多样,既有圆头猴,也有模仿南阳方城石猴的扁头猴。此外,还会用几个特殊的铁环系上线来进行操纵,通过巧妙的设计,让猴加官能够做出各种生动有趣的动作。 猴加官造型憨厚可爱,充满童趣,其“猴”与“侯”同音,搭配官帽,寓意“封侯加官”,有着官运亨通、仕途顺遂的美好祈愿;又因“加官”有增添福气之意,所以也寓意“天官赐福”,象征着吉祥喜庆、幸福美满 ,承载着中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传统节日、庙会等场合广受欢迎。 郑州商都文化里的河南“福”浪漫 3600年前,郑州商城的夯土城墙下,藏着河南人最早的“祈福浪漫”。那时的先民在甲骨上刻下商都卜辞,一笔一画问风雨、祷丰年,把对安稳生活的盼头,藏进龟甲裂纹的纹路里;他们熔铜铸器,将对家国顺遂的祈愿,浇筑进杜岭方鼎的庄重纹饰中,青铜的冷硬里,裹着最柔软的“平安福”。 这份对“福”的执着,在河南大地上代代流淌,直到化作憨态可掬的猴加官。它带着商都青铜祈福的余温,又揉进了民间的鲜活巧思——圆头或扁头的泥猴脸上,藏着“封侯加官”的仕途期许;灵动的操纵铁环间,跃动着“天官赐福”的烟火祝福。从商都卜辞的郑重问询,到青铜礼器的庄严祷告,再到猴加官手舞足蹈的热闹祈福,河南人从未变过:他们把对“福”的理解,写成了跨越千年的浪漫诗行,既有对家国安稳的大愿,也有对个人顺遂的小盼,让每一份“福”都落地生根,暖了岁月,也甜了生活。 视频导演:唐咏琪 李柯霏 剪辑配音:王豫川 文稿:朱泓帆 拍摄:赵子涵 #郑州博物馆新馆 #商都遗址博物馆 #非遗传承 #猴加官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