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661周前
两个带负电的球相互靠近,由于负电荷的排斥,它们会加速分离。将这一过程拍摄并倒放,电子的行为看似完全不受影响——电磁力、重力、强核力在微观世界中几乎不区分时间方向。换句话说,在微观层面,物理定律是时间对称的。 这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我们在宏观世界中感受到明显的时间方向?时间箭头究竟从何而来?这是物理学与哲学交汇处最深邃的谜团之一。 咖啡会冷却、木材会燃烧、超新星会爆炸……这些过程都不可逆,你不可能将煎蛋“复原”。这其中似乎存在矛盾:宏观世界由微观粒子构成,而这些原子通过基本电磁力相互作用,那么宏观世界中明显存在的时间箭头,又是如何从这些对时间无感的微观行为中产生的呢? 一种解释指向宇宙的开端,时间并非无限延伸,而是始于大约138亿年前的诞生时刻——大爆炸。初生的宇宙呈现出极端的均匀与高密度,这意味着初始状态的熵极低。 在日常经验中,我们见惯了熵的增加:咖啡冷却、气体扩散。但在宇宙学中,引力扮演了关键角色。物质逐渐聚集形成恒星、星系,重力势能转化为恒星和行星的能量,最终这些能量散布成遍布宇宙的废热,为宏观世界塑造了时间箭头。 计算表明,这样低熵宇宙的偶然性几乎微乎其微(概率约为1/10^10^123),显示宇宙的诞生一定具有特殊性,其原因我们仍无法完全理解。 如果没有大爆炸,宇宙可能永远处于热平衡,时间将失去意义。设想我们身处这样的宇宙,或许,正因为宇宙如此特殊,我们才能感知到时间的流动。 1944年6月10日,一架英国哈利法克斯轰炸机在法国上空执行任务,但在拉瓦尔附近,飞机被德军击落,机上七名机组人员全部遇难。机长是33岁的荷兰物理学家威廉·雅各布·范·斯托克姆。尽管今天他的名字鲜为人知,但他的思想却在时间旅行的理论中留下了印记。 威尔斯的《时间机器》早在半个世纪前就已问世,但在相对论出现前,时间旅行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然而,相对论为时间旅行提供了数学依据。就连爱因斯坦本人也曾怀疑是否能找到解析解,他在研究广义相对论时,仅用几个月就推导出了黑洞解。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Morphine4月前
物理学家告诉我们,时间的箭头不可逆转——热力学第二定律像一位沉默的执法者,永远将我们推往熵增与消散的方向,犹如逝水东流永不再还。可是,于量子纠缠的幽微处,时间竟又显出奇异的可逆之姿,如同两片相映的镜面之间,往复反复的映像迷惑了眼睛。这般方向性的深刻矛盾,构成了时间本体的第一重悖论。我们在时间河流中挣扎、沉浮,最终却不得不向一种永恒不可逆的方向而去;然而在微观宇宙深处,时间却又像一个顽童般狡黠地翻着筋斗。这悖论在时间里刻下一条裂痕,而我们终将透过这条裂痕去探问时间的深奥容颜。 “把握当下”成了人们常用的口号,在喧嚣的生活之中充当着一抹慰藉人心的亮色。然而,“当下”其存在,是否又是一番巨大无情的幻觉?在相对论中,“现在”是相对的,犹如水泡般易逝,你伸手握住的刹那间,它已经在指缝流走,被永远抛弃在了过去;神经科学则冷峻地揭示——我们感知的“此刻”,其实是过去数十毫秒事件的滞后回响,是意识精心编织的一场延迟放映。因此,“把握当下”不过是个勉力而无效的姿态,犹如赤脚踏于沙上而欲让波浪停止涌动。你手指颤抖,却只能抓住一粒被风卷走的沙砾。那被唤为“现在”的时刻,如同夏夜晚风里渺小易灭的萤火虫——你自以为掬起的每一刹那,却不过是拾起一颗颗熄灭的魂灵。 时间的宝贵在世间化为一种几乎残忍的功利主义。现代性社会将每一寸光阴都异化为可以计较的资源,效率如同冰冷锋利的刀刃切割每一个醒来的瞬间。我们陷入一场效率崇拜的舞蹈,仿佛唯有把每一分钟都兑换成金币,生命才不至于成为被时光随意挥霍的祭品。 时间之于人生,诚如上帝破碎镜面上无数晶莹的碎片。当我们在那物理规则的冰冷河流里沉浮挣扎,被“此刻”短暂迷梦所捉弄,又被社会时钟的精准步伐鞭策时,每一碎片都闪烁着令人目眩神伤的光芒。真正的时光智慧,不是急切驱赶自己往死线奔去,而在于穿透“现在”那层薄如蝉翼的纱幕,直视那条如宿命般倒流的光阴之河与那无可避免的、沉默的终点,从而在时间最残酷的缝隙里,认出隐藏的永恒之光——如同照在冰冷镜面裂缝处那一缕折射微明,那是神在时间深处投下的一瞥温柔的目光。#时间#随笔#感悟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8: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68
00:00 / 07: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9
00:00 / 06: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6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