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晋东南,8月份晋东南古建筑“全国之最”之旅,可整期参加,可单天预订。提前沟通,行程可调整。 第一期 8月5日 府城玉皇庙、府城关帝庙、青莲寺、小南村二仙庙 8月6日 铁佛寺、定林寺、仙翁庙、二郎庙 8月7日 嘉祥寺、古中庙、开化寺、姬氏民居 8月8日 天台庵、原起寺、玉皇庙、大云院、龙门寺 8月9日 法兴寺、崇庆寺、护国灵贶王庙、布村玉皇庙、五凤楼 8月10日 游仙寺、崇明寺、大周汤王庙、大周资圣寺 第二期 8月12日 铁佛寺、定林寺、仙翁庙、二郎庙 8月13日 游仙寺、崇明寺、大周汤王庙、大周资圣寺 8月14日 嘉祥寺、古中庙、开化寺、姬氏民居 8月15日 府城玉皇庙、府城关帝庙、青莲寺、小南村二仙庙 8月16日 天台庵、原起寺、玉皇庙、大云院、龙门寺 8月17日 法兴寺、崇庆寺、护国灵贶王庙、布村玉皇庙、五凤楼 第三期 8月19日 天台庵、原起寺、玉皇庙、大云院、龙门寺 8月20日 法兴寺、崇庆寺、护国灵贶王庙、布村玉皇庙、五凤楼 8月21日 嘉祥寺、古中庙、开化寺、姬氏民居 8月22日 游仙寺、崇明寺、大周汤王庙、大周资圣寺 8月23日 铁佛寺、定林寺、仙翁庙、二郎庙 8月24日 府城玉皇庙、府城关帝庙、青莲寺、小南村二仙庙 第四期 8月26日 天台庵、原起寺、玉皇庙、大云院、龙门寺 8月27日 法兴寺、崇庆寺、护国灵贶王庙、布村玉皇庙、五凤楼 8月28日 嘉祥寺、古中庙、开化寺、姬氏民居 8月29日 游仙寺、崇明寺、大周汤王庙、大周资圣寺 8月30日 铁佛寺、定林寺、仙翁庙、二郎庙 8月314日 府城玉皇庙、府城关帝庙、青莲寺、小南村二仙庙 #山西古建筑 #山西旅游攻略 #山西dou知道 #古建筑之美 #跟着抖音去旅行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
董村戏台:让儒道、孝义与戏曲在这里共鸣 在山西永济董村的西北隅,一座元代戏台静默矗立,飞檐斗拱间沉淀着七百年的光阴。这座戏台曾是三郎庙的附属建筑,而三郎庙的香火早已湮灭,唯余戏台如一位沧桑的讲述者,串联起董晋的宰辅风骨、韩愈的文墨气息、樊珪的孝亲血泪与陈真人的道教传奇,交织出一幅儒道共融、孝义与艺术辉映的历史长卷。 现存的董村元代戏台,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拱层叠如云,藻井雕饰繁复。元代戏台多依附于神庙而建,昔日三郎庙建筑群宏伟壮观,庙前院从西到东依次建有娘娘殿、文公楼、三郎殿和马王殿,后院则有文公庙、城隍庙、万寿宫、廊房和照壁等。这里既是酬神演剧的场所,也是乡民的精神集会之地。这座戏台,曾见证了《西厢记》《汉宫秋》等元杂剧的声腔流转,同时也佐证了蒲剧在这里起源的历史归宿。 戏台所在周边的建筑现已荡然无存,据乡贤回忆,三郎庙前院文公楼与三郎殿东西并峙,“左文右道”的格局很有特色。 文公楼是纪念大文豪韩愈的,董晋与他有提携之恩。董晋,字混成,唐朝丞相,是董村的荣耀。他在汴州任上提携青年才俊韩愈,助其走出仕途低谷。韩愈为报知遇之恩,不仅护送董晋灵柩归葬故里,更写下《太傅董公行状》与《马说》。《马说》中“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慨叹,暗含对董晋的追思,亦折射出儒家“士为知己者死”的伦理观。 三郎殿供奉的是陈真人,芮城石湖村人,俗名子山,家中行三,故名“三郎”,于华胥峰三郎洞修道成仙。三郎神不仅护佑风调雨顺,更以医术济世——传说樊珪之母眼疾痊愈,便得三郎神显灵,所以在董村建三郎庙以祀之。儒家的“修身齐家”与道教的“济世度人”,在三郎庙达成微妙平衡。 《虞乡县志》记载:元至大年间,樊珪任大提举时,母亲因思念成疾哭瞎双眼。他毅然辞官,以舌舔母目七昼夜,终令双目复明。有司将其孝行上奏朝廷,朝廷下诏,立孝感牌坊,旌表其门。樊珪的孝行体现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儒家伦理实践,又暗含道教“至孝感天”的感应思想。 而戏台上的忠孝戏码,恰与牌坊形成虚实呼应,让伦理教化深入人心。埋葬于村西南的樊珪墓,与戏台遥遥相对,生前的孝子与死后的忠臣,共同构筑了董村“孝义传家”的集体记忆。 今日,董村的元代戏台依然昂首向天,尽管文公楼、三郎殿已成废墟,但戏台上的每一块砖瓦仍镌刻着儒道的智慧、孝义的温度与艺术的永恒。 当夕阳为戏台镀上金边,仿佛可见:台上演绎的是《窦娥冤》的悲怆,台下流淌的…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3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85
00:00 / 02: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全国现存明代以前的戏台有80余座,近一半在山西。元代戏曲成型后山西涌现出了很多戏曲名流,而且山西的寺庙大多都有一个戏台。 关帝庙戏台位于鼓楼东街关帝庙的对面,这里是一片空旷的广场,戏台正对着关帝庙的大门,高高的舞台之上,上檐的牌匾,“演真楼”三个字还依稀可见,木质结构的戏台已经风烛残年,油漆脱落后漏出了原木本色,有的地方甚至感觉有些风化腐朽,尽管如此,也很难影响它做工的精美,气吞山河的气势,雕刻的细腻纹理,屋檐翘如飞燕,无不体现这戏台,当年可非同寻常。 原来的关帝庙戏台规模更大些,始建年份或还早于元代的关帝庙,明清亦多次增修,是大同城内最古老、最宏大的戏台,可惜在六十年代自然倒塌,领导竟然批准给拆了。现在看到的这个,其实是东街上的皇城戏台,清顺治年间在代王府崇信门废墟上,为九龙壁酬龙祈雨献戏而建,2008年迁于此。 抬头看看牌匾上的字,除了演真楼三个字以外,其他的字有的已经难以辨认,也有的已经看不清楚,虽然这个戏台已不是原来的模样,但都已经成为历史,历史本身就是一出戏,曲目总是一场接着一场,悲喜交织,演员层出不穷,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 “六七步九州四海,三五人万马千军”,新时代的中国,同样需要戏曲艺术,因为它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戏台#大同古城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