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__龙江剧 龙江剧是中国最年轻的戏曲剧种之一,是20世纪50年代末诞生在黑龙江省的地方戏曲新剧种。]黑龙江省的传统地方戏曲之一。 1958年,在东北三省协作区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要发展东北地方戏曲后,黑龙江省以二人转、拉场戏的音乐为基础,吸收东北民间音乐,把说唱和歌舞演唱的形式,逐步丰富、发展成戏曲形式,1960年8月正式命名为“龙江剧”。 自1962年起,在前两年实验的基础上,进行三种声腔(柳腔、咳腔、帽腔)的实验,实验剧目一律改为现代戏。先后排演了《寒梅花》(柳腔)、《李双双》(咳腔)、《龙马精神》(柳腔、咳腔)、《千万不要忘记》(柳腔)、《阮文追》(咳腔)等剧目。到1966年为止,共创作、改编、移植实验剧目三十二个。1980年以来,逐渐对音乐唱腔进行了规范:确定〔四平调〕、〔穷生调〕(又名[盘家乡调])为主调,规范成两个腔系([四平调]腔系、[花四平]腔系),并且以此确定了以主调贯穿、联接,融合辅助曲调,并赋予曲调慢、中、快、紧、散的板式变化,形成一个板腔体与曲牌联缀体相结合的音乐体制。还提出“四定”(定腔、定调、定板式、定过门)的音乐创作方法,使龙江剧唱腔音乐向规范化的方向迈出了新的一步。 龙江剧的角色行当来源于拉场戏,通过借鉴京剧、评剧等剧种的角色行当特征,逐步实验,创建出自己的角色行当体制。最初开始的时候,以拉场戏《寒江关》《五姑娘》中的分行,来进行实验。后来,根据实践过程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了:“为创造各类型人物,必须分行。”;“在传统戏中应继承其它剧种固有的生、旦、净、丑的行当,并根据需要加以适当的创造。”;“表现现代戏虽然不分得那么科学,但也必须按照 传统的规律使人物性格化。” 龙江剧的伴奏乐器以板胡、唢呐、二胡、琵琶、笛、笙、扬琴等为主,配以提琴、单簧管等西洋乐器。
00:00 / 04: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非遗秦腔你了解多少? 秦腔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汉代,起源于陕西关中地区的民间歌舞和戏剧,唐代时得到很大发展,宋代达到高峰,并在明清时期流传至全国各地。以下为其特征特点: • 表演风格:秦腔的表演风格粗犷豪放,气势宏大,注重人物刻画,善用夸张、比喻等表现手法。表演动作粗犷有力、潇洒大方,舞蹈动作刚劲有力、粗犷奔放。 • 唱腔:高亢激越,极富阳刚之气。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彩腔”两部分,苦音腔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怀念、凄哀的情感;欢音腔则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 • 角色行当:秦腔表演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角色丰富,各有独特的风格和拿手戏。 • 脸谱:秦腔脸谱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和美观,颜色以三原色为主,间色为副,平涂为主,烘托为副,格调粗犷豪放,和音乐、表演的风格一致。 • 语言节奏:秦腔的唱词结构整齐,语言节奏丰富,句式可归纳为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散文句等,整出戏词如同一首无韵诗歌。 • 伴奏乐器:文场有板胡、二弦子、二胡、笛、三弦等;武场有暴鼓、干鼓、堂鼓、句锣、小锣、马锣、铙钹、铰子等。 作为西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秦腔在中国戏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陕西省的第一大剧种,也是全国最流行的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非遗申报#信使艺行文化#非遗传承人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川剧,又称“川戏”,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川剧是一种地方剧种,与昆曲、昆剧、评剧、河北梆子并称为中国五大地方戏曲。清末民初时,成都已成为中国南方的戏剧中心,在全国有着广泛的影响。川剧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它深深植根于四川土壤中,吸取了川东北剧种的特点和优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演特色。它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形成了独特的“麻辣味”风格。在20世纪50年代,川剧被国务院列为“民族文化遗产”之一。改革开放后,川剧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川剧起源于唐代,形成于清代中叶,以四川为中心,遍及全国。最初只有“十大老生”和“十大花脸”两个行当,后来又增加了小生、丑角、武生和小丑等行当。清代中叶以后,又吸收了许多戏曲的表现手法,形成了川剧的主要流派。川剧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和剧目。如著名的川剧表演艺术家王朝政先生,他以表演细腻、唱念完美、台风独特而著称,他塑造的《小放牛》《金锁记》等剧目深受观众喜爱。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川剧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川剧在表演艺术上不断推陈出新,吸收了多种艺术门类的长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川剧在表演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说唱结合,以说为主;二是表演细腻,以唱为主。其表演注重表现人物性格,讲究刻画人物形象,注意表演程式和身段技巧。川剧的艺术特点是唱、做、念、打、舞融为一体。舞台美术也有独特的风格,舞台布置主要是体现舞台空间的艺术效果。川剧演出中,随着剧情的转折,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脸谱也需相应发生变化。如何在一出戏里让脸谱发生变化,川剧艺人创造发明了变脸、扯脸和擦暴眼的特技。这些特技都是在舞台演出现场,在不能被观众察觉的前提下使用的,以达到人物脸谱瞬间变化的强烈演出效果。川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需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细致的普查,摸清川剧的基本情况,建立一套完整的档案。特别是要摸清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川剧艺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整理、挖掘,为川剧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提供必要的依据。除此之外,应积极探索川剧艺术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新途径,用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化采集。要对现有川剧剧目进行整理和数字化存储,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三维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在虚拟现实中再现这些剧目。#川剧 #国粹 #戏曲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0
00:00 / 02: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0
傩戏:穿越千年的神秘回响 傩戏,作为中国古老的戏曲剧种,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称为“戏曲活化石”,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至今仍散发着独特魅力。 傩戏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方相氏驱傩活动,最初是古人用于驱鬼逐疫的巫术仪式,有着强烈的原始宗教色彩。在西周,它成为固定祭祀活动,与民俗蜡祭相互融合,不仅有独特的傩蜡之歌,还形成了方相氏体系的歌。到了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东汉时更显戏剧化倾向,出现“歌舞演故事”的形态以及“傩百戏”,不断吸收新元素,持续发展。 傩戏表演形式独特,面具是其最为显著的艺术标识。每一副面具都对应着不同的神灵、鬼怪或人物形象,或狰狞恐怖,或慈眉善目,通过夸张的造型和色彩,直观地展现出角色性格。戴上这些面具,演员仿佛瞬间被赋予神灵之力,完成从凡人到神鬼的角色转换。此外,傩戏中的傩技表演同样吸睛,喷水画符、捞油锅、捧炽石等,惊险刺激又充满神秘色彩,展现出古人独特的技艺与信仰。 傩戏音乐风格鲜明,融合了民间歌曲、舞蹈音乐、宗教音乐等多种类型。其唱腔多采用本地方言,旋律质朴,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演唱形式常见一唱众和,即一人主唱,众人帮腔,营造出热烈且神秘的演出氛围。 在角色行当方面,傩戏与传统戏曲有相似之处,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包含老生、须生、小生和奶生,各自有着不同的表演风格与侧重点;旦行有正旦、小旦、老旦和彩旦,从端庄娴静到活泼俏皮,形象丰富;净行多负责架子戏表演,展现出威武豪迈的气质;丑角则以幽默风趣的表演,为整个演出增添欢乐与轻松氛围。#蛋仔 #蛋仔派对 #蛋仔地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非遗 傩戏的剧目丰富多样,有《捉黄鬼》《刘文龙赶考》《孟姜女》等。这些剧目有的取材于民间传说,有的源自历史故事,通过戏曲表演,将古人的价值观、生活百态生动地呈现出来。 作为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傩戏保存了大量古老文化元素和民间艺术形式,为研究古代文化、宗教、民俗和戏剧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松阳高腔在中国非遗馆:陈若琳、王凌演绎的古韵传奇 #松阳高腔 松阳高腔,作为中国浙江省八大高腔之一,是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被誉为“戏曲界的活化石”。它源于宋元南戏,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当松阳高腔走进中国非遗馆,那古老的音韵仿佛有了新的生命依托。在这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场馆里,陈若琳与王凌两位演员成为了松阳高腔的精彩演绎者。据记载,在松阳高腔的《张玉娘·盼郎》选段中,陈若琳饰演张玉娘,王凌饰演紫娥。她们用精湛的演技,将张玉娘与沈佺之间青梅竹马的情感,以及张玉娘盼郎的细腻心境,通过松阳高腔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展现得淋漓尽致。陈若琳在表演中,或许用她婉转的唱腔和灵动的眼神,把张玉娘对爱情的期待与思念,传递给了每一位在场的观众。而王凌所饰演的紫娥,也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恰到好处的表演,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可能是那份机灵,也可能是对张玉娘的关切,都在她的举手投足间展现出来。松阳高腔那曲牌连缀体的唱腔,行腔中常用的“衣”“呀”“啊”“哈”等衬词,以及高八度假嗓帮腔,在陈若琳和王凌的演绎下,更显独特魅力。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唱词,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在非遗馆的空间里回荡。在中国非遗馆这个特殊的舞台上,松阳高腔通过陈若琳、王凌的精彩表演,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一古老剧种的魅力,也让这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展示与传承。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被松阳高腔所吸引,加入到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的行列中来。#松阳高腔 #中国非遗馆 #陈若琳 #王凌 @戏游天下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2
山西的戏曲种类丰富,主要包括晋剧(中路梆子)、蒲剧、上党梆子、北路梆子等梆子腔剧种,以及二人台、眉户等特色剧种。 ●晋剧:也称为“山西中路梆子”,起源于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以婉转流畅的旋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著称。其唱腔分为“乱弹”“腔儿”“曲子”三类,传统剧目有《渭水河》《打金枝》等。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剧种,起源于元末明初的山西西南部蒲州(今永济市)。以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著称,擅长表现历史题材。 ●上党梆子:形成于清代乾隆中后期,以音调高亢明朗、音乐曲调丰富而闻名,演唱以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等,传统剧目有《闯幽州》《雁门关》等。 ●北路梆子:主要流传于山西北部及内蒙古、河北部分地区,渊源于蒲州梆子,唱腔和表演风格稳健粗犷,注重唱功。 ●河曲二人台: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小剧种,以其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受到当地群众喜爱。 ●晋中眉户:以其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音乐风格著称。 ●大同耍孩儿: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罗罗腔:也是山西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剧种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山西丰富的戏曲文化。#弘扬戏曲文化 #拍摄现场直击 #戏曲也抖音 #戏剧表演 #强烈推荐
00:00 / 01: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