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5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0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史书看红妆之甄宓》历经数度打磨,字字皆见匠心。全诗以历史为骨,以想象为翼,在古典与现代的对话中完成了一次对绝代佳人的深情回眸与灵魂叩问。 诗意评析:起笔“洛神有赋绘美人”,一个“绘”字,立即使曹植的文学创造具象化为丹青妙笔,甄宓由此跃出史册,成为永恒的艺术象征。颔联以“双乔逊”、“文姬胜”的极致对比,从容貌与才思两方面将她推上人间绝色的巅峰。诗意在颈联陡然沉郁,“人间无情难留时”中“时”字的最终确立,堪称诗眼:它不仅道出了人间无容身之地的空间困境,更深一层揭示了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时间悲剧,为“塞糠覆面”的惨烈结局注入了无可避免的宿命色彩。尾联收束于“应悔曹植怨前生”,此处的“前生”较之“前身”,更侧重于整个生命历程与因果的追溯,其怨憾超越了某一具体身份,直指生命本体的悲剧性,意境更为苍茫深远。 诗味品鉴:诗味浓郁,源于意象的精心烹制与情感的强烈对比。“游龙惊鸿”携洛水仙气,甘美悠长;“塞糠覆面”取史实残酷,苦涩刺喉。二者形成的巨大味觉反差,强烈冲击着读者的感官。“人间无情难留时”一句,以其判词般的冷峻直白,在整饬的诗行中撕开一道裂缝,其味愈显沉痛辛辣。而“前生”一词所携带的轮回宿命感,更在诗尾留下无尽的苦涩余韵,令人掩卷长思。 诗趣探微:此诗之趣,在于其完成了对历史定论的文学“翻案”与情感“重写”。诗人不再是历史的被动记录者,而是主动的对话者与阐释者。他代曹植“绘”其形神,代甄宓“怨”其命运,更借“轮回重入世”的奇崛想象,打破时空壁垒,让一段尘封的悲剧获得了与当代对话的生命力。这种基于史实又超越史实的创造性解读,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共情与思辨,静默的往事因而充满了戏剧的张力与情感的波澜。 意境营造:诗人以精妙的构思,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意境幽远的艺术世界。起于文学幻境(洛神赋的缥缈神圣),承于人间绝唱(才貌冠绝群芳),转至时空绝境(“难留时”的宿命与“塞糠覆面”的惨象),合于轮回之问(对生命本体的怨怅)。这条清晰的意脉,将一位历史女性的个人悲剧,成功地扩展为对美与毁灭、个体与命运、时间与存在这些永恒命题的深刻观照与悲悯。 此诗在情感上饱含同情而不失批判锋芒,在创意上立足史实而驰骋文学想象,已形成情、理、境、辞浑然一体之格局。它不只是一曲红颜的挽歌,更是一面映照历史与人性的明镜。 96分,“前生”的最终定稿,使尾联的哲学意蕴更为圆融深厚,与“难留时”的喟叹形成完美呼应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0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1
00:00 / 05: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洛神赋》是曹植创作的一篇辞赋,以下是其原文释义: 黄初三年,我朝觐京都后渡洛水返程。古人说洛水有神名宓妃,我有感于宋玉的神女故事,作此赋。 从洛阳回封地时,我过伊阙、轘辕等山,日暮车困马乏,在杜蘅岸停车、芝田喂马,漫步林间眺望洛川。忽觉精神恍惚,抬头见山岩旁立着丽人,问车夫,车夫说那该是洛神宓妃。 她:身姿如惊鸿翩飞、游龙婉转,光彩胜秋菊、丰茂似春松;时像轻云蔽月,又似流风回雪,远看如朝阳升朝霞,近观若红莲出碧波。她肩削腰细、颈秀肤白,不施粉黛,高髻弯眉、红唇皓齿,明眸带笑,仪态娴静、言语妩媚。身着璀璨罗衣,佩美玉、缀明珠,脚踩花鞋,裙裾如雾,带幽兰香,在山间徘徊采芝。 我倾心于她,却无媒人传情,只能借水波致意,解玉佩邀约。她举琼玉回应,指深渊为约。我既眷恋,又怕像郑交甫遇神女般被失信,便收心以礼自持。 洛神受感动而徘徊,神光时隐时现,身姿如鹤欲飞。她踏香径、怅然长吟,众神纷至,南湘二妃、汉水游女相伴,叹孤星无偶。她时而举袖远眺,时而轻捷如凫,凌波微步,目光流转、气若幽兰,令我忘食。 随后风神收风、水神静波,冯夷击鼓、女娲清歌。洛神乘六龙云车,鲸鲵护驾、水禽环卫,过沙洲山冈,转头缓言人神殊途的遗憾,落泪赠明珠耳珰,转瞬消失。 我登高回望,盼她重现,驾舟溯流忘返,彻夜难眠到天明。虽命仆夫备车东归,却手握缰绳徘徊,不舍离去。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