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夜雨寄北》学习笔记(七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 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夜雨寄北》 作者: 李商隐(晚唐) 体裁: 七言绝句 主题: 羁旅愁怀与深挚的思念。 二、 作者简介:李商隐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风独特,辞藻华美,构思新奇,尤其擅长写作“无题”诗和爱情诗,意境朦胧,情感深挚,艺术成就很高。 需要重点了解的是他的生平背景: 李商隐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政治夹缝中,仕途坎坷,长期在外地做幕僚,与家人聚少离多。这种漂泊无定的经历,使他对于离别、思念和时光的流逝有着极为深刻的感受,这也成为了他诗歌创作的重要源泉。《夜雨寄北》正是这样一首表达羁旅之思的典范之作。 三、 整体赏析 时空交错的艺术结构: 这首诗在结构上极具匠心。它包含了三个时空: 过去(虚拟): “君问归期”(家中来信)。 现在(实景): “巴山夜雨涨秋池”(诗人所处的当下)。 未来(想象): “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三个时空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从“现在之愁”到“未来之乐”,再回到“回味现在之愁”的完美回环,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和容量。 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眼前的“实景”(夜雨、秋池)与心中的“虚境”(共剪烛、却话当时)相结合。以虚写实,用未来的欢乐来反衬当下的孤寂,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曲折深婉,动人心魄。 朴素深沉的语言: 全诗语言通俗如话,仿佛是一封家书,没有丝毫雕琢之感。然而就在这平实的语言中,却蕴含着如此复杂的时间感和如此深沉的情感,这正是李商隐诗歌“看似平常最奇崛”的高超之处。 四、 诗歌背景 关于这首诗是寄给“妻子”还是“友人”,历来有争议。但从诗中所描绘的“共剪西窗烛”这一极具家庭生活化和私密性的场景来看,多数人认为这是李商隐寄给妻子的怀人之作。当时诗人很可能在四川一带(巴蜀)做幕僚,妻子在北方(长安),故题为“寄北”。 #古诗词 #国学文化 #唐诗三百首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初中语文
00:00 / 0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Smile.1周前
北征 杜甫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载(757)闰八月写的,共一百四十句。它像是用诗歌体裁写的陈情表,是这位在职的左拾遗向肃宗皇帝汇报自己探亲路上及到家以后的见闻感想。它结构自然而精当,笔调朴实而深沉,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怀抱中兴国家的希望,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 这首长篇叙事诗,实则是政治抒情诗,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封建士大夫履职的陈情,是一位艰难度日、爱怜家小的平民当家人忧生的感慨,是一位坚持大义、顾全大局的爱国志士仁人述怀的长歌。从艺术上说,它既要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又要明确表达思想倾向,因而主要用赋的方法来写,是自然而恰当的。它也确像一篇陈情表,慷慨陈词,长歌浩叹,然而谨严写实,指点有据。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一一道来,指事议论,即景抒情,充分发挥了赋的长处,具体表达了陈情表的内容。但是为了更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也由于有的思想感情不宜直接道破,诗中又灵活地运用了各种比兴方法,既使叙事具有形象,意味深长,不致枯燥;又使语言精练,结构紧密,避免行文拖沓。例如诗人登上山冈,描写了战士饮马的泉眼,邠州郊野山水地形势态,以及那突如其来的“猛虎”、“苍崖”,显然含有感慨和寄托,读者自可意会。又如诗人用观察天象方式概括当时平叛形势,实际上也是一种比兴。天色好转,妖气消散,豁然开朗,显然是指叛军将失败;而阴风飘来,则暗示了诗人对回纥军的态度。诸如此类,倘使都用直陈,势必繁复而无诗味,便当真成了章表。因而诗人采用以赋为主、有比有兴的方法,恰可适应表现本诗所包括的宏大的历史内容,也显示出诗人在诗歌艺术上的高度才能和浑熟技巧,足以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地用诗歌体裁来写出这样一篇“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陈情表。 #杜甫 #古诗 #中华文化 #北征 #每天进步一点点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春夜洛城闻笛》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赏析 带译文 《春夜洛城闻笛》学习笔记(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 一、诗歌基本信息 诗题: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 李白 (唐代) 体裁: 七言绝句 主题: 思乡之情 二、作者简介:李白 时代: 盛唐 地位: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 风格: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 与本诗关联: 李白一生漫游天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写作此诗时,他正客居东都洛阳,在繁华的帝都,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一曲笛声触动了他内心最柔软的乡思。 三、整体赏析 构思精巧,层层递进: 全诗由“闻”字生发。先写闻笛(听觉),再写辨曲(《折柳》),最后引发抒情(故园情)。从听到声音,到明白曲意,再到触动内心,情感脉络清晰自然,如水到渠成。 虚实结合,意境深远: “暗飞声”、“散入春风”是实写笛声的飘渺动感;“满洛城”、“何人不起”则是虚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和艺术夸张。这种虚实结合,将无形的笛声和思乡之情化为可感可触的意象,营造出广阔而深远的意境。 情感真挚,引发共鸣: 李白没有直白地哭诉自己多么想家,而是通过“玉笛”、“春风”、“折柳”这些美好的意象,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乡愁。最后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更是将自己的个人情感升华为一种普世的情感,让千百年来的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当时李白客居东都洛阳。唐代的洛阳是仅次于长安的繁华大都市,人才荟萃,商业发达。李白此时正为实现政治理想而漫游、干谒。在这样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身处繁华的异乡,热闹是别人的,当寂静来临,一曲熟悉的、带着离别意味的《折杨柳》笛声,便轻易地穿透了诗人的心房,勾起了他对于遥远故乡(四川江油)的深切思念。这乡愁里,或许也夹杂着一些功业未成的淡淡惆怅。 #国风古韵 #唐诗三百首 #初中语文 #和抖音一起学古诗 #古诗词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1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