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融合:蒙古营子与汉族杖子 地名是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折射着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的社会百态,辽西一带特别有特色的“营子”与“杖子”地名,就是辽西地区在清代时期蒙古族和汉族融合的大背景。 清朝初期辽西属于蒙地的卓索图盟和昭乌达盟管辖,实行盟旗制度,一旗社札萨克,下有固山额真(都统),甲喇章京(参领),牛录额真(佐领)的领主制。为保护蒙古封地及限制蒙汉交往,清廷对辽西这一地区实行严厉的封禁政策,与辽西游牧人少地多,相互对照的是清朝前中期人口爆发及中原的连年的自然灾害。面对越来越大的中原人口压力,清朝不得不调整政策,有限制的放宽出边禁令,实行借地养民之措施。喀喇沁蒙古距离内地最近只有长城一隔,因此大多数中原人率先进入这里。到了乾隆时期,随着封禁政策的放宽,新移入的汉民亲戚相引,邻里相套,于是来者日众。他们依附于蒙古牧民之下,“依蒙族,习蒙语,行蒙俗,垦蒙荒,为蒙奴,入蒙籍,娶蒙妇,为蒙僧者,等等不齐”。清廷于乾隆五年设立塔子沟厅,又于乾隆四十三年设立三座塔厅,正式将辽西原有单纯盟旗制度变为厅县-盟旗二元行政体制。 移民促进辽西一带的民族融合,同时也影响了地名的命名。当时蒙古旗民及其亲属所居住的村子有半军事的性质,扎营而居。蒙古语称之为“浩绕”,也就是庄园。如喀左的南公营子就是喀左札萨克王官邸所在,凌源市的康官营子则是蒙古兀梁海贵族驻扎之处,此外还有奈曼营子、牛营子等均是当年蒙古旗民驻扎的名称遗存。 而汉人在迁移至辽西时要和蒙古领主谈判,租赁分地,开垦农耕,秋后交粮。那么便于丈量土地,确立权属,抵挡野兽的篱笆墙也就应运而生了。汉人围起篱笆,俗名“夹障子”,并聚族而居。渐次形成以姓氏加障子的叫法,比如宋障子,段障子,刘障子等。还有以手工业命名的烧锅杖子,酒局杖子等。在建国初期障子曾简化为丈子,而后确而后确定为今天通行的杖子。 所以营子和杖子体现的是有清200年,辽西带蒙古族,汉族民族融合的历史,这也导致了辽西一带社会风气迥异于中原,也不同于东北的热河特色。营子与杖子像牛奶和水交融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构成辽西庞大文化的一部分。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34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