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一段特别通透的话: 人生在世,有很多无奈。 但想得开,就是天堂。 想不开,便是地狱。 无论什么关系,当情分被消耗殆尽,缘分便走到了终点。 不必去追究谁对谁错,把错都归咎于自己,然后礼貌退场吧。 一扇不愿意开启的门,一直敲,一直去祈求,就变得廉价了。 成年人的世界,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答非所问就是回答,避而不见就是不喜欢,沉默不语就是拒绝。 有些事情,不需要追问,更不要奢望,因为态度就是答案。 人生海海,无论我们经历了多少人,多少事,都在教会我们取舍。 该珍惜的,别辜负,要离开的,也不必挽留。 半路把你扔下的人,看不见你的好的人,其实早已不在乎你了。 执着不放,把幸福寄托在不在乎你的人身上,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己。 这世上,错过的爱,就像不合脚的鞋子,穿了脚疼,扔了心疼。 但我们始终要明白,强求,折磨的是自己。 人生的痛苦,往往就在于强求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然而变了的心,淡了的情,再怎么强求,也回不到当初。 生活,无论你接不接受,它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摔打你,锤炼你,直到教会你成长,承担,放下。 人生这趟旅途,你我都是过客,既是过客,又何必执着? 人与人之间,在一起是为了互相滋养,彼此照亮的。 任何关系,若已成为枷锁,变得磁场不合,相互折磨。 那么礼貌退场,才是最好的选择。 离开,不是为了原谅别人,而是为了放过自己。 不让自己陷在困局里,纠缠不休,在煎熬中,蹉跎了年华。 人生,本就是一个不断在拿起和放下间交错的过程。 很多事,既然拿得起,也要放得下。 要知道,感情是两个人的事,单方面使力,即便踮起脚尖,也无法逆转全局。 错的人终究是错的,从来不会因为你能忍,就变成了对的人。 人生,就是无常,生活,本就没什么永远。 既然缘分已走到了终点,不如让自己活得高贵一点。 把错归咎于自己,然后礼貌退场。 把自己还给自己,也把别人还给别人。 从此,不欠,不见,不念。 既是尊重,也是给自己最后的体面。 任何时候,都别忘了,仰起头,做自己,成为自己的屋檐。 不去在他人的眼中修行自己,也不必在自己的心里强求他人。 当我们能够仰起头,走出困住自己的牢笼时,就会发现 所有一切,不过都是经历,所有经历,不过都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新疆是个好地方(新疆行总结) 有人说,走到世界尽头,便是天堂的入口。可世界没有尽头,我们也不曾见过入口。所幸宇宙垂青这个星球,留给了人类一个地方,叫新疆。须臾一生,因览乾坤而容不同。新疆之大,大在包容。脚踏世界屋脊,看三山矗立,两盆静卧,百川争流。盘互千年的雪山堆琼积玉,随风扬起片片雪花飞舞,海洋的水汽在山与留下秘密,恒星的光芒给生命能量接力。原来山海藏深意,置身其中才能洞见一方天地。沧海一粟,因阅万物而生善意。新疆之美,美在赤诚。热闹的大巴扎里聚拢的是烟火,摊开的是人间。166万平方公里上一半是山川湖泊,一半是自由热爱,巴郎子们的洒脱豪迈犹如昭苏的天马浴河,浩荡的气势仿佛要将万丈红尘踏破。古丽们的温润纯良宛若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用一眼万蓝的深遂纯净捍卫着对真善美的执着。原来万物皆有灵,忘却自己方能窥见众生。万顷一苇,因观本心而愈豁达。新疆之奇,奇在照鉴,一景一山,仿佛都在阐释人生的奥义。盘龙古道是年轻时绕不开的弯路,山重水复后,人生终是坦途。魔鬼雅丹,是成长中必经的劫难,山山而川,征途漫漫,低头赶路,蓦然回首,才恍然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不必纠结过去,只因未来总是更灿烂。群山围绕,流水祈祷。我终于明白,原来凡事发生必于我有利,与内心博弈终能過见另一个自己。愿你醒来明月,醉后清风。阅尽山河,终觉人间值得;行至新疆,可抵岁月漫长。#新疆#刀郎#独库#风景#在路上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 #我的私人书单 #读书 #史铁生 在轮椅上度过三十载春秋的史铁生,用《病隙碎笔》搭建起一座独特的精神实验室。这部没有标题的哲学手记,将肉身的禁锢转化为思想的翅膀,在疾病与死亡的缝隙中,完成了对生命本质的终极追问。 史铁生对 "残疾" 的定义具有惊人的哲学洞见:"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这种将生理局限升华为普遍人性困境的思考,使他的文字超越了个人经验。在地坛的古老墙根下,他看到的不仅是自己残缺的肢体,更是人类共有的生存悖论——我们都被禁锢在有限的肉身中,却渴望触碰无限的永恒。正如他在书中所言:“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当生命被迫退守到最基本的存在层面,反而获得了直抵本质的锐利。 在《病隙碎笔》中,信仰不是某种现成的答案,而是永不停歇的追问过程。史铁生用“天堂即是人的仰望”解构了传统宗教的终极承诺,将信仰还原为精神向上的姿态。他笔下的“皈依”不是抵达某个圣地,而是始终走在路上的状态。这种对信仰的重新定义,为现代人提供了抵抗虚无主义的精神武器。 面对死亡这个终极命题,史铁生展现出罕见的平静与智慧。在他看来,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完整性的必要组成部分。这种达观不是对死亡的逃避,而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认——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终将结束,反而会更加珍惜活着的每一刻。正如他在书中所写:“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 这种对死亡的接纳,使他的文字充满了超越生死的通透感。 在这个精神日益平面化的时代,《病隙碎笔》的价值愈发凸显。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书写出完整的灵魂。这部作品不仅是史铁生个人生命的注脚,更是人类精神困境的集体镜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救赎不在别处,而在我们面对苦难时的姿态。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78
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5: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