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厂除磷难题:一加药就浑浊?根源在这儿! 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让很多污水厂运营者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三沉池加了除磷剂,水反而变浑浊了?这背后,往往是投加位置和药剂用量的平衡没掌握好。 一、 问题根源:为什么水会变浑?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药量失控:这是最常见的原因。药量过大,会使电荷反转,无法形成沉淀,反而让药剂自身形成胶体悬浮在水中,导致出水发白或淡黄。药量不足,则形成的絮体细小松散,沉降不下去。 位置不对:投加位置决定了反应环境。 前置投加(生化池前):干扰多,药耗最大。 同步投加(生化池末端):最常用,利用生物絮体吸附,药耗经济。 后置投加(二沉池后):目标单一,药量最省最准,但需额外建设。 反应条件不佳:药剂需要先快速混合,再缓慢絮凝才能形成大而密的絮体。搅拌不当,絮体就被打碎,导致浑浊。 pH值不合适:除磷剂对pH很敏感。铝盐最爱pH 5.5-6.5,铁盐最爱pH 5.0-5.5。pH值不对,反应效率骤降。 二、 解决之道:四步排查法 面对问题,请按以下四步系统排查: 第一步:烧杯实验 这是最直接的诊断。从现场取水样,加入不同梯度的药量,搅拌后静置观察。看哪个水样的絮体沉降最快、上清液最清。它能帮你快速找到最佳药量范围。 第二步:精细调控药量 根据小试结果,从低到高精细调节现场投加量,找到那个效果最好的“甜蜜点”,切记 “宁少勿多”。 第三步:校准反应环境 调pH:立即检测并调节pH值到最佳范围,这一步往往立竿见影。 查搅拌:确保混合剧烈、絮凝温和。 第四步:系统评估 检查生化系统是否本身存在污泥膨胀等问题。同时,评估你当前的投加位置是否是最优选择,考虑是否可能调整为更经济、高效的位置。 总结 记住一个核心关系:位置是策略,用量是战术。“加药反浑浊”是系统失衡的信号。请遵循这个逻辑:遇浑浊,先小试,定位药量和pH;同步投加最经济,后置投加量最精。 希望这份指南能助您精准除磷,出水清澈达标!#污水处理技术 #秋雨漫漫
00:00 / 03: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