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21
00:00 / 0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4
00:00 / 04: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1
塬上4天前
麦子豆子一指头,菜籽糜谷一黄豆,是摇耧把式定稀稠的巧道。当然籽眼大小,要灵活根据地土墒情、种子庹蕞、天气阴晴等调整籽眼板,还要看绵土塿土,地力壮薄,堰窝平地、耧走的快慢、摆耧的幅度巧妙配合,才能保证下籽量合适。播种的稀稠成败,全在耧把式心里思谋。        插耧要紧,停耧要缓。耧铧入地,两手扶耧紧摇三下,耧腿里没籽,赶紧摇能叫籽种下快些,不至于地头缺苗。当啷、当啷、当啷当,耧脚地里朝前戗。快到地头时要慢摆三下,再顺势朝前掀个尺把远,种子不会挤疙瘩,防顾窝苗,提耧抬脚搕耧腿,抖净柴禾草蔓蔓。         “二寸深,一寸浅,深浅寸半刚刚冁。”麦要深,谷种浅,糜子芝麻露半脸。两指浅,四指深,三指种麦才合心。麦要比糜谷相对种的深一点,利于扎根分蘖。一般人看视频可能没太注意,把式摇耧时通常有个手心朝上,甚至两个手心都朝上。         顺口溜里说提耧撒籽噙的烟,扬场木掀两岸翻,与其说种麦时的摇耧,不如说成提耧,摇耧时如果两手心都朝下,根本就控制不好播种的深浅,垅行也难以端直顺溜。只有手心朝上,既能根据麦斗子里麦的多少,又能看上下坡的地势,来调整耧铧入土的深浅。         白露早来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地尽其用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未完待续,下一期谝摇耧之稀稠)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23
00:00 / 01: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塬上1年前
三只蕞脚朝前闯, 核核打的帮子响。 扶着胛骨左右晃, 种子顺着裤腿淌。 脚踏胡埼手摇耧,眼窝上下定稀稠。        耧,是华夏农具史上最了不起的发明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的农具,是现代播种机的始祖。         耧是汉武帝时代,主管农业的都尉赵过发明的,他在原来单腿耧、两腿耧的基础上,创制出三腿耧。耧也就有了料斗,排籽斗、籽眼、耧核、籽管、耧架、铧尖、耧杆等构件,三个耧腿都是空心,种子能匀和的从耧腿穿过,刚好落到铧豁开的槽沟中间,开沟、落籽、苫土三道工序前后严丝合缝。         三腿耧发明后,最先用在长安周边的“三辅”地区,也就是关中平原的庄稼开启咧横是行,踅有样。后来汉武帝下令在全国推广,这种耧很快在华夏大地普及。直到400多年后,西方人才有了自己的播种机。         据东汉崔寔shⅰ的《政论》记载,耧有三只耧脚,下有三个开沟器,播种时,用一头牛拉着耧,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覆盖和镇压,一举多得,省时省力,可日种一顷。        耧的发明,跟分行栽种分不开。原始农业时期,采用点播和撒播下种,长出来的苗,就像稀屎摆阵没样没行。战国时期把行说成“役”,苗就种到役里,亩畎法就是分行栽培法,当时群众意识到,庄稼分行要比乱七八糟长得快,因而尽量横纵成行,来保证苗间通风,对行距株距开始有咧规定。耧的发明为分行提供了便利。        宋元时代,出现了一种耧锄,是从耧演变而来的,跟耧非常相似,只是没有耧斗,锄头能入土二三寸,超过手锄的三倍,每天能锄二十多亩。         另外出现了下粪耧,是在耧上再加上斗,斗里装筛过的细粪或拌过的蚕沙,播种时随种而下,起到播种、撒肥同步进行的作用,为现代农机的设计提供了思路。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0: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39
00:00 / 00: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