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4: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3: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我不知道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我只知道那里是我们的希望… 当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超2.95亿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当极端天气与资本博弈持续冲击农业根基,重读《愤怒的葡萄》便不再是回望历史,而是直面当下的生存寓言。斯坦贝克笔下那串凝结着苦难与抗争的"葡萄",在八十余年后的今天依旧在积蓄着愤怒的力量。 小说中,俄克拉荷马州的农民因生态灾难与资本驱逐被迫西迁,加州的果园里果实烂在地中,饥饿的流民却被暴力驱赶——这幕"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场景,在当代有了新的注脚。2025年全球小麦库存降至近十年最低,欧洲、俄乌产区歉收推高粮价,摩洛哥等依赖进口的国家陷入成本危机,而粮食巨头的操纵仍在加剧供需失衡。资本对利润的追逐从未停歇,就像书中"呼吸利润、吞噬利息"的银行巨兽,如今依旧在粮食产业链的各环节制造着不公。 斯坦贝克对掠夺式农耕引发沙尘暴的批判,更像是对当下的精准预言。美国百年大旱、巴西农业因极端气候下滑18%、印度蝗灾吞没口粮,这些灾害背后,仍是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与资本对土地的异化操控。书中"土地在铁机器下死去"的悲鸣,与今日亚马逊雨林砍伐、耕地退化的现实形成沉重共鸣,印证了生态失衡与人类苦难的必然关联。 但经典的价值从不只在于揭露黑暗。乔德一家在流亡中分享最后一块面包,罗莎夏用乳汁拯救陌生饥民的场景,恰是困境中的人性微光。这种"只有穷人才会帮助穷人"的互助本能,在如今粮食危机下的社区救济、国际援助中延续,成为对抗冷漠资本的重要力量。前牧师凯西从宗教信徒转变为劳工领袖的觉醒,更昭示着集体抗争的永恒意义——正如当下为公平粮价、劳工权益发声的行动者,延续着"凡是有饥饿的人斗争的地方,都有我在"的精神血脉。 《愤怒的葡萄》从未过时,因为它触及的核心命题始终鲜活:当资本与生存权激烈碰撞,当自然报复人类的贪婪,人性的团结与尊严终将成为最后的救赎。今天的我们重读此书,既是聆听历史的警示,更是在为守护每一颗"葡萄"的尊严积蓄力量。#愤怒的葡萄 #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文学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