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4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2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3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00:00 / 08: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
00:00 / 10: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曾国藩说: 予对客有怠慢之容,对此良友不能生严惮之心,何以取人之益?是将拒人于千里之外矣。况见宾如此,遑问闲居,火灭修容之谓何,小人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接待客人时,脸上露出了怠慢的神情;面对这样的良师益友,竟然没有庄重和敬重与敬畏之心!这样怎么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到益处、获得成长呢?这简直是把别人的帮助和启发都拒在千里之外啊!更何况,我在接待宾客时都如此懈怠,独处时的散漫放纵就更不用说了!《礼记》说的“即使火灭了,环境黑暗看不见的时候,也要注意修整仪容保持庄重”都做不到,我真是个修养浅薄的小人啊! 阅读理解: 在曾国藩的修身体系中,“敬”是贯穿待人、律己与成长的核心支柱,其内涵绝非浅层的礼貌,而是一套严谨的自我要求与人际准则: 对品德高尚、见识卓越的良友,他特别强调需怀“严惮之心”——这并非畏惧,而是带着庄严敬畏的审慎态度:既敬重对方的人格与学识,承认其能为自己带来启发;更警惕自身轻慢可能错失的成长契机。这种敬畏是“虚心受教”的前提:唯有以敬待友,才能听进逆耳忠言、学到他人所长;若流露出半分怠慢(如待客时心不在焉、对良友劝诫敷衍),便等于主动关闭了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的通道,彻底阻断进步可能。 在律己层面,“敬”还指向“内外如一”的慎独功夫。他从不将“敬”视为“人前装样子”的社交技巧,而是要求自己无论“当众应酬”还是“独处自省”,都需守住敬人、敬事的底线:不因人前无人监督便放纵懈怠,也不因对方身份普通便失却尊重。比如他曾因“对客怠慢”深刻自省,正是怕自己“见宾尚且如此,闲居更会放纵”,最终背离“表里如一”的君子标准。 在他看来,“敬”本质是修身成德的必经之路:敬良友,能借其所长补己所短,得“益友之助”;敬他人,可从待人接物的反馈中照见自身不足,明“修身之短”;若待人失敬——或轻慢良友的提点,或漠视他人的价值,不仅会推开成长路上的“助力者”,更会暴露自己修养浅薄的底色,沦为小人。 放到人际互动中,“敬”更是“互相成就”的底层逻辑:若总以怠慢、轻慢待人(职场中轻视前辈经验,生活中敷衍朋友真诚),不仅会推开本可帮自己成长的“贵人”,更会在“自我放纵”的惯性中逐渐停滞,陷入“越轻慢越狭隘,越狭隘越停滞”的循环。正如他所警示的“敬人者益己,慢人者失己”,“敬”的最终价值,从来都是“以尊重换成长,以谦卑得助力”。#曾国藩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5: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09
00:00 / 00: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7: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4: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06
00:00 / 01: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