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30
00:00 / 00: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6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1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6
#创作灵感 2.1 农民对国家建设的历史贡献:从公粮到义务工 中国农民在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这些贡献主要体现在公粮缴纳、义务工投入、农产品统购统销以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等多个方面。 在公粮缴纳方面,据官方数据显示,1949—2005年,全国累计征收公粮7.8亿吨,按2024年粮价折算约4.3万亿元。另一项统计表明,1953-2006年间,农民累计上交公粮7000亿斤,若按现价折算相当于3.5万亿元,足以建造300座三峡大坝 。这些粮食不仅养活了城市人口,更通过工农业"剪刀差"抽走1.7万亿元原始资本,为工业化奠基 。 义务工是农民贡献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根据相关研究,1949年至2006年的57年间,农民义务工累计投入劳动日约450亿个,按2024年最低工资标准折算经济价值6.7万亿元。从红旗渠到青藏公路,从十三陵水库到长江大堤,农民累计投入150亿个义务工,若按最低工资折算价值7.5万亿元,相当于全国农民30年养老金总和 。这些义务工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大量无偿劳动,搭建起了新中国的钢铁骨架。 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是农民贡献的重要形式。1953年10月,中央决定对粮食实行统购统销,接着又实行油料、棉花的统购和食油、棉布的统销,使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脱离自由市场,纳入国家计划管理的轨道。通过这一制度,国家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产品,再以较高价格销售工业品,形成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据统计,1953年至1985年,通过统购统销,农业累计为国家贡献了约8000亿元,这一数额相当于同期财政总收入的30%。 关于"剪刀差"的规模,不同研究给出了不同的估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测算显示,1952-1978年通过剪刀差从农业转移的资金累计达749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9.8%,平均每年"抽取"农业剩余267.6亿元。另有研究表明,1950-2006年,农民通过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向国家贡献约17.3万亿元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的巨大牺牲。
00:00 / 03: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8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16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1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3: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91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72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4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70
00:00 / 01: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