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婚恋录:戏谑之恶 婚闹习俗的千年流变(近日一男子因婚礼琐事失控跳河落水引关注)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场本该充满祝福的婚礼,为何会演变成闹剧甚至悲剧?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婚闹这个千年习俗的流变史。 先秦至汉,婚闹是带有巫术思维的仪式性狂欢。《汉书》记载“嫁娶之夕,男女无别”,人们通过“听房”“戏妇”破除新婚羞涩,实则是用群体狂欢祈愿生育。汉代甚至出现袁办“侠士”劫新娘的极端行为,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婚礼热闹氛围的追求。 唐宋时期,婚闹开始出现雅俗分野。唐代《酉阳杂俎》记载的“弄新妇”多限于诗酒戏谑,文人以谜语对诗增添雅趣;而宋代商品经济勃兴,市井婚闹渐趋粗鄙。司马光在《书仪》中痛斥“迎妇劝酒,有伤风化”,士大夫与平民的婚俗审美自此分道扬镳。 明清礼教严苛,婚闹成为少有可公开纵欲的缺口。《醒世姻缘传》描绘新人被碳烟熏晕的极端闹剧,折射出底层社会在性压抑下的集体心理宣泄。这一时期,有权有势者常凭借地位主导婚闹走向,新人及家属往往难以反抗,权力不对等关系在婚闹中暴露无遗。 近代以来,城乡二元对立加剧婚闹差异。民国知识分子抨击婚闹为陋俗,城市西式婚礼冲击传统;但乡村因宗族结构稳固,婚闹反成维系人情网络的工具。“新郎被绑树喷酱油”“伴娘遭搂抱搜身”等事件频发,引发社会争议。 进入21世纪,短视频平台加速低俗婚闹传播。2016年明星包贝尔婚礼“闹伴娘”事件引发全民声讨,婚闹首次被纳入公共议题讨论。山东等地出台严禁婚闹地方法规,多地新人婚礼前签署“禁止婚闹协议”,法治开始介入这一民间习俗。 然而婚闹存续的根基——熟人社会的“面子哲学”、性别权力结构、青年压力转嫁机制——并未彻底瓦解。当传统成为越界的遮羞布,当集体狂欢演变为对个体尊严的践踏,我们不得不反思这场延续千年的习俗究竟该何去何从。 从先秦的仪式狂欢到现代的法治困境,婚闹嬗变史实为一部中国民间权力关系与集体心理的变迁史。唯有文明共识与个体尊严的觉醒,方能终结这场千年假面狂欢,让婚礼真正回归祝福与喜庆的本真。 #婚礼 #婚闹 #结婚 #结婚典礼 #结婚习俗
00:00 / 02: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2: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