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简称“知青”,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70年代末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 ### 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城市就业压力、开发边疆和农村地区等,国家号召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垦荒种地。后来“文革”爆发,学校停课,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大量初高中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上山下乡成为解决他们出路的主要方式。 ### 知青群体构成 主要是城镇初、高中毕业生,年龄多在16 - 25岁之间。他们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但缺乏农业生产经验。 ### 上山下乡形式 有插队(分散到农村生产队劳动)、兵团(加入生产建设兵团,集体生产生活)、农场(分配到国营农场工作)等形式。 ### 知青经历影响 - **个人层面**:这段经历磨炼了他们的意志,让他们深入了解国情和农村生活,但也使他们失去了接受系统教育和正常发展的机会,部分人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 **社会层面**:知青为农村带去文化知识和新的观念,推动了当地教育、医疗等事业发展;同时,大规模知青运动也对城乡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 返城及后续 1978年,知青返城问题引发关注,国家逐步出台政策允许知青回城。返城知青面临就业、住房等诸多困难,但他们凭借知识和经历,在改革开放浪潮中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9
00:00 / 03: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4
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
00:00 / 0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8
00:00 / 11: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上》 谈到中国经济,绕不开改革开放。从农村联产责任承包制到城市经济改革,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再到全面开放;短短四十年的时间,我们用勤劳和果敢创造了发展奇迹,完成了西方国家百余年才能达成的壮举——取得的成就的确值得我们自豪,然而当我们回到当下,生产的快速迭代所带来的历史问题在目前的生活环境中早已暴露无遗。 就业困难,消费力不足,贫富差距扩大,房价暴跌,出生率底,年轻人低欲望……为何已运转成熟的经济游戏规则在当今社会发展体系中逐渐变得无法适从了?——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游戏规则的支撑点没有了。什么是支撑点,说白了就是钱。有钱走遍天下,无钱寸步难行——对于一个人尚且如此,更何况一个社会,一个国家?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突然没钱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钱从哪里来? 我们的经济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农村土改和城市经济改革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在实行了农村包干到户之后,城镇快马加鞭地进行着工业现代化,当时我们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资金不足——没有外资,没有家底儿,也没有成熟的经融市场……怎么办呢?只能将目光放在了农民身上了;农民在国家的领导下解决了温饱还尚有余粮,国家有需要,那他们有义务尽点绵薄之力吧?于是通过统购统销制度,粮食以极低的价格卖出,工业品又以高价出售——用一组数据对比:粮食收购价一斤不到0.2元,一件衣服5元,一辆自行车140元左右,一台黑白电视机400元左右……,借助着低买高卖,虽然当时粮食产量低,但庞大的人口群体还是努力构成了第一次原始资本积累。此次成功的关键在于另一个隐藏的规则——户籍制度,它能防止农村人口大量迁入城市,从而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输出,进而维持了工业化的可持续运转。 当我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化改革之后,国家经济建设和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于是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取消,农作物价格恢复市场化。 对农民来说,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 他们提供了原始的资金积累,可是统筹制度下的限制导致城乡收入悬殊,农村发展滞后,生活改善延迟,教育差距拉大……但不管怎样,这种发展策略无论是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还是借鉴其他国家的策略方针来说都是正确的。 #上热门🔥上热门 #创作者扶持计划 #原创视频 #上热门🔥 #浅谈经济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73
00:00 / 12: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