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5: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36
00:00 / 16: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78
川尤一2月前
《活着》因何长销? 余华先用时间差解决了角色代入的问题。《活着》发表于1992 年,当时能买文学杂志或单行本的读者是能代入福贵视角的。而真正在那个年代生活过的人,很有可能会抵触福贵地主的身份。 其次余华很擅长写悲剧故事。他写人物的苦不是让人哭着说苦呀苦。但凡书中的人物能哭出来或者喊出来,读者可能都不会这么难受。这种处理方式让我想起了电影《忠犬八公》里的小狗。它只是在等主人。但观众不一样。观众知道它永远都等不到。于是八公的身上就多了悲剧的韵味。 《活着》这本书更高明的是,不管是亲人离世还是被时代所裹挟,人被推着向前走,都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余华写的是人类的共同体验。 而且熟悉余华的读者应该都知道,他是真正懂得如何使用文字的作家。他的文字很简单,但是读者很难找出另一段文字替换掉他的描述。余华的文字削减了个性,以至于我最开始读他的小说,还以为他是陕西的作家。这种在个性上的让步,让更多读者能够接受他。大家要是看过余华早期的小说就会发现,当时他的文字是很锋利的,而且尝试了多种风格,最后才逐渐趋于平缓。 最后我想说,余华和张艺谋这种在世俗意义上也能获得成功的创作者。他可能不是百科全书式的人才,但绝对在人心的把握上很有分寸。比如余华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张艺谋改了两个很重要的情节。 一个是有庆的死因。书里写的是有庆是被抽血抽死的,但是电影里面就改成了区长春生倒车的时候不小心撞到墙,墙倒了之后被压死了。观众不会看到小说里医生和护士的冷漠,而且电影的结尾也没有让苦根吃豆子撑死。 这就是真正的文艺工作者。张艺谋知道读小说的时候读者感到难受了可以停下来缓一下情绪。但是在影院里看电影是很难停下来的,而且电影比小说更加直观,是不能给观众过强刺激的。 虽然我不得不承认《活着》的小说和电影用了很多技巧。但我还是希望,这种在创作的时候就有考虑到读者和观众的作家和导演能多一些优质作品传世。 #文学 #小说 #电影 #活着 #余华
00:00 / 00: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22
00:00 / 1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46
00:00 / 15: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14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2
00:00 / 1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60
00:00 / 05: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5: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6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