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打卡解放公园:在美景与丰碑间铭记英雄 周末打卡武汉解放公园,初入时只沉醉于眼前的惬意——绿树绕着碧波,风里裹着花香,成群的鸽子在草坪上踱步,游人投喂时,它们扑棱着翅膀围拢过来,满是生机。可当走到公园东南角,那座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纪念碑映入眼帘时,喧闹的心瞬间沉静下来。 碑身洁白,“苏联空军志愿队烈士墓”几个金色大字格外肃穆。1938年的武汉,日军战机肆虐,是这群远道而来的苏联飞行员,驾驶战机冲上云霄,化作“武汉上空的鹰”。他们本与这片土地无亲无故,却为了抗击法西斯、守护和平,把热血洒在了异乡的天空。史料里记载,仅1938年的武汉空战中,他们就和中国空军并肩击落数十架日机,不少队员再也没能看到胜利的曙光。 此刻,身旁依旧有鸽子飞过,远处传来游人的笑声,可这份安宁显得格外厚重。原来这公园的美景不只是自然馈赠,更是无数英雄用生命守护的结果。抚摸着纪念碑旁的松柏,忽然明白,打卡这里不只是“逛公园”,更是与历史对话——我们赏的是当下的繁花,记的是曾经的牺牲。 离开时回望纪念碑,阳光洒在碑身上,像给英雄们镀上了一层光。这份跨越国界的勇气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也让每个来此的人,都多了一份对和平的敬畏。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1
00:00 / 03: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1959年,武汉汉口解放大道改造完毕投入使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武汉市大规模修建改造的第一条大马路,与中山大道一起从此奠定了时至当今的武汉市汉口片区城市主轴。 解放前,解放大道只有江航段(江汉路至航空路)。1928年以前只是市内通往华商跑马场(今同济医院)的土路,名西满路。 1929年,江汉路起至中山公园段,建成长1440米、宽10米的碎石路,无人行道,建成后改名中正路。 1932年至1935年,中正路扩建,上延至航空路。1949年5月,武汉解放,中正路改名解放大道。 1954年10月《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中提出,汉口解放大道主干道(韩家墩至黄浦路)宽度60米。当时,举国上下反对“大马路主义”,对此争论激烈。市委、市政府听取专家意见,对全市车辆发展趋势反复论证,最终决定维持原设计,将解放大道建成为全线路宽60米、车流量为每小时300辆、最高载重标准为8吨的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路面。 解放大道建设并非一气呵成。其从中段开始修建,逐渐向上、向下延伸,历经近半个世纪。 1951年6月开始修建江航段(江汉路至航空路),使此段首先建成60米宽的路幅。1953年,配合“一五”计划建设,市政府决定开辟解放大道江黄段(江汉路至黄浦路)。1958年基本建成。 航空路至宗关水厂段于1953年开始修建,后经逐步扩建,到上世纪70年代底才完工。 宗关水厂至额头湾段,1954年冬始建,1960年拓宽。后经上世纪80年代末的扩建,1990年形成60米宽的路幅。 黄浦路至堤角经过1960年、1969年、1971年、1991年四次扩建,1992年完成规划路幅建设。至此,解放大道最终定型。#珍贵历史影像 #城市记忆 #武汉
00:00 / 00: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