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05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60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02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0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6: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
解放初期,在河南新乡的刘庄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土草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 刘庄地处黄泛区,到处是坑洼盐碱地,村民生活极度贫困。 1952年冬,年仅21岁的史来贺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贫困,他立下誓言:“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如果群众一直过不上好日子,那就是共产党人没本事。” 从1953年春天开始,史来贺带领村民人扛肩挑,花了整整20年,搬运泥土200多万立方米,填平700多处沟沟坎坎,把盐碱地改造成高产稳产良田。解决粮食问题后,史来贺又钻研棉花种植技术,使刘庄皮棉平均亩产达到全国平均亩产的三倍,成为全国有名的植棉能手,刘庄也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先进典型 。 1964年,在全村经济尚不宽裕时,史来贺挤出资金购买了三头母牛和27匹母马。三年后刘庄牛马成群,畜牧业成为经济支柱 。 上世纪七十年代,史来贺把目光转向工业。刘庄工业从制造汽车喇叭起步,最初每天只能造两个,几年后小喇叭叫响全国。随后,史来贺带领村民先后建起机械厂、食品厂、造纸厂、冰糕厂等,各项产业相互促进,刘庄经济全面发展。1976年,刘庄村集体为群众建起住宅楼,改善了村民居住条件 。 进入21世纪,史来贺带领刘庄村引进高科技生物工程项目,建立生物制药厂,实现技术和运营新突破,让刘庄村在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全国农村前列 。 2003年4月23日,史来贺因病逝世,但他带领刘庄人创造的发展奇迹永远被铭记。在史来贺的带领下,刘庄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完美诠释了奋斗与坚持的力量 。 #史来贺 #刘庄变迁 #乡村振兴 #奋斗精神
00:00 / 05: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5
00:00 / 03: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47
00:00 / 1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1
00:00 / 03: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9
00:00 / 01: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