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21: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4
00:00 / 05: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0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5: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大明王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定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共传十六帝,享国276年 #开国与盛世 朱元璋通过红巾军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实施锦衣卫制度强化集权,推行屯田制恢复经济,形成“洪武之治”。永乐帝朱棣迁都北京,五次北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开创“永乐盛世”,使明朝国力达鼎盛15 #民族气节 明朝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精神内核,从未和亲、纳贡或割地。即便在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仍拒绝妥协,于谦领导北京保卫战击退瓦剌,挽救王朝危局。崇祯帝自缢煤山前亦坚持“诸臣误我”,拒绝南迁。 #经济繁荣 明代手工业(如瓷器、纺织)和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出现苏州、杭州等商业集镇,白银货币化推动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兴盛,徐霞客游历全国、张岱记录美食,仇英绘《清明上河图》展现市井百态 #思想与科技 王阳明创立“心学”,李时珍著《本草纲目》,宋应星编《天工开物》,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推动科技与思想进步 #中央集权强化 废除丞相制,设内阁与厂卫特务机构,加强皇权但埋下宦官专权隐患 边疆与外交 设奴儿干都司管辖东北,封西藏僧官巩固统治,郑和下西洋拓展海上丝绸之路。中后期因海禁政策与女真崛起埋下危机 内部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万历后期党争加剧,小冰期导致农业减产,引发陕北民变。崇祯虽勤政,但无力挽救内忧外患 历史争议 部分观点认为明朝“无汉之和亲、唐之开放、宋之妥协”,是古代最硬气的王朝;亦有学者指出其后期闭关锁国、政策矛盾加速衰亡 影视作品:《大明王朝1566》展现嘉靖与海瑞的朝堂博弈,《大明风华》聚焦孙若微五帝六朝经历,《绣春刀》刻画锦衣卫江湖。 民族记忆:郑和航海、于谦保卫北京、戚继光抗倭等故事深入人心,塑造了“硬核明朝”的集体认知。 ⭐综上,大明王朝以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多元著称,其“不和亲、不妥协”的气节尤为后世称道,但官僚腐败与政策失误亦加速了其衰落。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1: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1: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
00:00 / 26: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8
以“迁都”解锁北魏文明的融合密码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朝代,许多人对于北魏的认知中仅限于云冈石窟的庄严造像、孝文帝改革的模糊概念,对这一段鲜活的文明演进史知之甚少。日本学者洼添庆文所著的《北魏史:迁都洛阳之前与后》,以“迁都洛阳”为关键线索,为读者打开了了解这一王朝独特价值的大门。 该书的叙事结构为“逆向破题”,它避开从拓跋珪建国开始的常规叙事,直接锚定孝文帝迁都这一转折点,先详述迁都后禁胡服胡语、改汉姓、定门阀等激进改革,再回溯北魏从代国复兴到统一华北的前期历程,最后剖析改革引发的六镇之乱与王朝分裂。这种“以点带面”的写法,让读者能迅速抓住北魏历史的核心矛盾——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避免陷入繁杂的人物与事件迷宫。 作者身为日本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会会长,将数十年研究精华融入平实文字中。书中既引用墓志、造像记等考古新材料,佐证“子贵母死”制度下灵太后的特殊地位;也吸收罗新等学者的前沿观点,解读均田制背后的“征兵本质”。更难得的是,这些专业内容被拆解成一个个生动专题,如“佛衣褶皱里的改革”“都城布局中的权谋”,即便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也能轻松读懂“皇帝亦可汗”的政治智慧,理解洛阳城繁荣背后的制度逻辑。 本书打破了视角局限的研究维度,一方面,它跳出传统王朝史的男性叙事,让文明太后、胡灵太后等“临朝太后”群体从历史缝隙中走出,清晰展现她们如何以铁腕推动俸禄制改革、平衡朝堂势力,填补了北魏政治史的重要空白;另一方面,它将北魏置于东亚文明框架下,不仅论述其对隋唐科举、均田制的影响,更提及北魏礼制对日本古代宫廷制度的间接启发,让读者看到这段历史超越国界的文明价值。 读完这本书再看北魏遗迹,感受会截然不同:站在云冈石窟前,能读懂佛像衣纹里藏着的游牧民族审美与中原技法的融合;踏访洛阳古城,能理解迁都不仅是地理变迁,更是一个王朝主动拥抱文明的勇气。对于想入门北魏史的读者,它是脉络清晰的指南;对于历史研究者,它是兼具新材料与新视角的参考;对于文化旅行者,它更是一本能让古迹“开口说话”的解读手册。 北魏不是“混乱南北朝”中的匆匆过客,而是连接秦汉与隋唐的关键纽带,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质的生动注脚。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夏平1周前
云冈石窟之一:昙曜五窟 1、隋朝前,有个最窝囊的朝代,就是晋朝,它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统一全国,可惜只维持了20年,就出现动荡,丢了北方,迁都南京,后又被权臣分裂后灭国,导致中国进入南北各势力对峙时期,史称“南北朝” 2、在北朝割据政权中,有个由鲜卑族拓跋氏游牧民族组成的政权,他们原住在黑龙江与内蒙古之间的大鲜卑山,后逐步南移并扩大,建立政权“北魏”,建都山西大同,并在建国50年左右时间里统一北方十六国,成为北方老大,持续政权148年,历史中民族融合的重要朝代。 3、北魏时期,佛教已经盛行,出现大量庙宇与僧侣,也积累了大量的寺院财富,北魏开国皇帝及第二任皇帝都对佛教的存在予以支持,到了第三任皇帝太武帝,由于他最终完成统一北方十六国的大业,可想需要的战争经费就很大,为了获取战争经费和兵源,这位皇帝开始反对佛教存在,改信道教、儒教,实施“灭佛”行动,导致国家宗教矛盾逐步激化。 4、第四位皇帝时,开始恢复佛教地位,可惜驾崩太早。直到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时,为了通过宗教控制百姓思想,稳定政权,消除因宗教带来的社会矛盾,决定在离大同16公里的武州山南侧,修建灵岩寺,开凿大型石窟佛像五座,并从甘肃武威聘请了有经验的僧人“昙曜”来全面负责此项工程,这一决定,不但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家建造的石窟群先河,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璀璨的世界佛教文化。 5、这项国家工程,从开凿到完成,用了整整65年之久,从时间上讲,分成了三部分,中间最早的是第五位皇帝文成帝开凿的“昙曜五窟”,(现代编号16-20窟)靠东侧为第七位皇帝孝文帝期间开凿的石窟(现代编号为1-16窟),西侧为贵族、僧侣、信徒等投资开凿的石窟,规模相对较小(现代编号21-45窟)。 6、云冈石窟按照凿刻风格分为大像窟、塔庙窟、佛殿窟三种类型,大像窟意思就是像昙曜五窟这样高大的佛像雕刻;塔庙窟意思是在一个石窟里,中间有一个四方形的粗柱子,主佛像刻在四方形柱子上,石窟的四壁雕刻配套佛像;佛殿窟意思是石窟的门外有木制大殿,窟内有石刻佛像,窟外山石(大殿里)上有佛像雕刻。 7、按照皇家设计,昙曜五窟中的佛像代表着北魏时期的前五位皇帝,第三个皇帝施行灭佛政策,所以他的袈裟上布满佛像,以示忏悔。 8、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崇尚中原汉文化,大力推进汉化,并改姓为“元”姓,也许,身边的人就是皇家血脉哦。 9、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震撼后依然是震撼…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商朝概况 夏朝时期的农业完全是迁移农业,耕地肥力衰竭会导致粮食单产逐渐下降,部落会整体迁移到其他地方重新开垦新的耕地。商朝前期的各个部落自然也是如此模式,商朝前期多次迁都自然也是如此原因。到盘庚在位时,约在前1300年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并固定下来(这应该是农业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之一,比如,农业划时代的一次技术前进——施肥技术的掌握,让耕地肥力得以持久保持。也许是青铜器或牲畜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促使翻耕土壤的能力提高或水利建设能力提高,粮食单产自然可以提高,部落不再被迫迁移了),从此商朝也称殷朝。盘庚迁殷以后,商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直至武丁即位以后,商四处讨伐,征服了周围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商朝达到全盛时期。 武丁死后,商朝逐渐衰落。商代最后一个王帝辛(商纣王)也有一定作为,由于连年发动战争和大规模建造琼宫瑶台,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周武王联合羌、髳(máo)、卢等部落,共同伐纣,一直打到朝歌(河南淇县)。牧野之战,商朝军队倒戈,纣王自焚,从汤算起,持续500年以上的商朝灭亡。隋炀帝杨广比较类似纣王的情况。实际上,身体强壮夏桀也是由于失误和肆意妄为的任性带来了自己的灭亡,这一点,确实有些类似于商纣王的灭亡。 周武王分封诸侯时,仍然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后,武庚叛乱,被周公平叛杀死,另封纣王的庶兄,当年曾降周的微子启于商丘,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殷商遗民一分为二,成为后来的卫、宋两国。宋国在战国时亡于齐,卫国在秦二世时被秦朝吞并。在辽东,又有商朝宗室箕子开国朝鲜,后亡于燕人卫满。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5: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