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玄8月前
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节,各地习俗丰富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类: 饮食习俗 - 吃元宵/汤圆:元宵和汤圆都是用糯米粉制成,有实心或带馅的,馅料多样,如黑芝麻、花生、豆沙等。“元宵”“汤圆”与“团圆”音近,有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的寓意。  - 吃饺子:北方有“十五扁、十六圆”的说法,正月十五吃饺子,饺子外形类似元宝,有“招财进宝”的寓意。  - 吃油锤:把糯米粉加适量热水和成面团,包上豆沙等馅料,煮熟晾凉后裹干淀粉,扎孔入油锅炸至金黄,与现在的炸汤圆相似。  娱乐习俗 - 赏花灯: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人们会制作各种精美的花灯,如宫灯、龙灯、生肖灯等,悬挂在家门口或街头,夜晚人们走上街头观赏花灯,与天上明月相映成趣。  - 猜灯谜:灯谜最早由谜语发展而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南宋时开始将谜语悬于灯上供人猜射。人们把谜面写在纸条上挂在花灯下,猜对谜底可获奖品,增加了赏花灯的趣味性。 -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传说黄帝时期就有类似表演。龙被视为吉祥象征,人们通过舞龙祈求风调雨顺、消灾除疫。  - 舞狮子: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有南派和北派两种风格。南派舞狮以表演“文狮”为主,讲究表情动作;北派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注重技巧难度。  -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姑娘们套着用竹木、彩布扎成的旱船,手持船桨,模仿船行动作,边跑边唱地方小调,有时还有男子扮成船客搭档表演,增添趣味。  - 踩高跷: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表演者脚踩高跷,可扮成各种人物,表演舞剑、劈叉等动作,北方多扮成渔翁、媒婆等,南方多扮演戏曲角色。  祈福习俗 - 走百病:也称游百病、散百病等,正月十五晚上,妇女们相约外出行走,持香引路,专门走有桥的地方,以此祛病除灾、祈福健康。 - 送孩儿灯: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因“灯”与“丁”谐音,以求添丁吉兆,希望新的一年“人丁兴旺”。 - 迎紫姑:紫姑是民间的厕神,正月十五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紫姑肖像,在厕所间或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2025蛇年公历2月12日也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元宵节 灯笼光彩结伴排, 敲锣打鼓舞龙来。 祈福平安迎招财, 春节在此已过完。 这是一首点明以《元肖节》为标题描述元宵节景象与习俗的诗歌。下面是对这首诗歌的详细解读: 1. 首句“灯笼光彩结伴排”: * 这句话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灯笼高挂、光彩夺目的景象。灯笼通常被排列得整整齐齐,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象征着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 “结伴排”则暗示了人们在这一天通常会结伴而行,共同欣赏灯笼,享受节日的氛围。 2. 次句“敲锣打鼓舞龙来”: * 这句话描述了元宵节期间的传统表演活动。敲锣打鼓是节日庆典中常见的乐器演奏,能够营造出热烈欢快的氛围。 * “舞龙来”则指的是舞龙表演,这是元宵节期间非常受欢迎的一项活动。舞龙队伍通常会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手持长龙道具,在街头巷尾进行表演,寓意着驱邪避灾、祈求吉祥。 3. 三句“祈福平安迎招财”: * 这句话表达了人们在元宵节期间的美好祝愿。祈福平安是人们对家人和社会的深切期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平安顺遂。 * “迎招财”则寓意着迎接财富和好运,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4. 末句“春节在此已过完”: * 这句话指出了元宵节在农历新年庆祝周期中的位置。元宵节通常是农历新年的最后一天或紧接着新年的节日,标志着春节庆祝活动的结束。 * 这句话也暗示了人们在元宵节之后将开始新的生活和工作,带着节日的余韵和美好的祝愿,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综上所述,这首诗歌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节日情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它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节日庆典的重视和传承。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2: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8: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9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4: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2: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一般来说有正月十五不吃“四饺”的说法,这里的“四饺”通常指的是以下几种饺子相关的情况: - 破饺:正月十五是团圆、喜庆的日子,人们希望一切都顺顺利利、圆圆满满。饺子破皮被认为是不吉利的象征,可能预示着这一年会有一些破损、不完整或不如意的事情发生。 - 剩饺:“剩”字在传统观念中有剩余、多余的意思,甚至会让人联想到生活有欠缺、不富足。正月十五讲究的是圆满和富足,所以尽量避免有饺子剩余,希望新的一年生活富足,没有缺漏。 - 冷饺:正月十五天气还比较寒冷,吃冷饺子可能会对肠胃不好,容易引发身体不适。从传统寓意上讲,吃冷饺子也被认为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冷清、不热闹的感觉,与节日热闹、温暖的氛围不符。 - 素饺:正月十五是一个欢乐、庆祝的节日,人们通常希望在这一天吃得丰盛、有滋味。素饺子相对比较清淡,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可能觉得不符合节日的喜庆氛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所以一般会选择吃有肉馅等更丰富馅料的饺子。 不过,这些说法更多是基于传统习俗和文化寓意,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也并非是绝对的禁忌,更多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动物的迷惑行为#流浪狗不再流浪#好心态决定狗狗的一生#喜欢吃动物内脏好不好#铲屎官和他的主人#养猫对心脏的好处#左眼皮跳跳好事要来到#对身体好的食物要多吃#没有一口猫粮是白吃的#拥抱小狗暖暖心口#心没电了可以充吗#最近全国的小狗都有点忙#动物也有爱#人间有爱#喵星人的vlog#养猫可以预防人类哪些疾病#怎么吃对身体好#对身体有益的食物#下午好6点30#人生感悟#抖音小助手@Ww汪汪
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1: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
00:00 / 06: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话说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是农历正月十五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年庆祝的圆满结束。 在亚洲,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庆祝这一节日。 尽管各国各地的庆祝方式,各有特色,但共同的主题是祈求平安、团圆和幸福。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始于西汉,但起源,流传着不同说法。 起源一:祭祀太一神 汉武帝时,曾听从谬忌之说,在甘泉宫修建太一祠坛,于正月十五日祭祀太一神,彻夜达旦,场面盛大。 之后,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正式确定,每年都以正月十五作为岁首。 祭祀太一神是元宵节的源头,而正月十五也从此真正成为了民间节日。 起源二:点灯敬佛 东汉明帝时期,盛行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便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并且允许士族庶民都挂灯。 之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为民间盛大的节日。 起源三:纪念“平吕” 汉文帝时,平息“诸吕之乱”后,将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起源四:火把驱邪 相传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 这一天,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 当代,华夏大地依然流传着闹元宵的习俗: 放兔灯:相传汉朝时期,汉明帝为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要在宫中和寺院内“燃灯表佛”,这是元宵“过灯”习俗的起源。 花灯: 当代中国,已经从传统的放兔灯,演变成种类繁多的花灯,造型各异,如动物、人物、建筑等,展现了丰富的创意和艺术性。 各地会举办大型灯会,形成地方特色,如南京秦淮灯会、上海豫园灯会等。 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人们在灯笼上写下谜语,供人猜解,增加节日的趣味性。 汤圆: 汤圆是元宵节的传统食物,象征团圆美满。口味多样,有芝麻、花生、豆沙等。 其他习俗: 舞龙、舞狮、踩高跷、社火表演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 #元宵节 #春节 #二人行 #环球旅行 #文化 注:本视频源自YouTube,作者:CCTV
00:00 / 04: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