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4: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2: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8
1919年,维也纳的一间大学教室中,一位年轻的教师遭遇了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没人能想到,这个看似平常的课堂问答,将会成为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洞察力的语言实验起点。一名学生问道:“老师,您说语言会篡改思想,是否有些危言耸听?”年轻的教师沉默片刻,回答道:“人类唯一的自由,在于对语言的警觉。而警觉语言,就是在改善命运。” 很多人听后,并未感到震撼。于是他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奇特的任务。在未来三周内,将所有沟通场景中的“贫困人口”替换为“待富人群”。起初,孩子们在日常对话中别扭地使用新词汇。但渐渐地,那些挣扎于温饱的人们,不再被看作苦难的象征,而仿佛只是一群“即将富裕”的等待者。他们不再引起同情与共情,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朦胧的“希望感”。三周后,教师在课堂上再次发问,你们感觉到了吗?当我们使用贫困、失业这些词时,大家会自然的共情与伤感。而一旦改用待富、待业这样的词语,你们会真的认为他们的富裕是迟早的事,尽管现实没有丝毫改变,贫困的人依然贫困。语言本身并没有篡改事实,但是当词语变得柔和,你面对事实的压力和紧迫感也消失了。就比如现在的裁员被叫作优化,下滑被说成负增长,只是换了一个词,便不再刺痛人心,却也麻痹了人心。语言偷走的,不是事实,而是人们面对事实的清醒。年轻的教师说完后,整个课堂寂静无声。那一刻,学生们终于明白,语言并非中立的工具,而是影响思维与命运的枢纽。#人物故事 #哲学家 #维特根斯坦
00:00 / 05: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3
00:00 / 03: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48
请认真思考下面这段话: “大多数的逻辑构建者都有一个压抑、暴力的童年”。 这句话的语言病是什么?我们试者用批判性思维来进行分析: 一、批判性思维关心概念,尤其是闻所未闻的新概念。句中“逻辑构建者”有待澄清。可能指称从科学家到程序员,乃至所有的理性和知识工作者。同时,“压抑、暴力的童年”也缺乏界定。 二、批判性思维关心证据,句子暗示了童年经历与运用逻辑有因果关系,显然,缺乏证据,又违反直觉,句子属于无根据的断言。 三、批判性思维关心句子背后的思想。句子显示:说话者缺乏对“逻辑”的认识,人们使用逻辑,是理性思维的内在要求,与童年遭遇毫无关系,说话者将“逻辑能力”浪漫化为一种补偿机制,疑似受非科学“以形补形”观念影响,即传统文化中的“吃什么补什么”。 总的来说,批判性思考者,能够监控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锚定与调整启发法形成快速判断,提升诸资源的配置效率。例如,语言和思维具有相互塑造关系,默认了:若语言不清晰,则思维不清晰。批判性思维者会慎重考虑与不清晰者的合作,因为,大概率会造成沟通低下并引发决策失误。 每天学习一点批判性思维:1,今天我们澄清了逻辑谬误;2,挖掘了句子背后的思想;3,洞察了说话者的观念;4,初步理解了语言与思想的关系;5,初步了解了锚定与调整启发法。 #每天学点批判性思维 #思维改变生活 #原创作品 #批判性思维 #心智成长
00:00 / 01:4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10: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