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9: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4
00:00 / 02: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0
各位家长,您是否也常对孩子说:"这道题你明明会做,就是粗心!"?今天我想分享一个真实案例,看看"粗心"这个标签如何被撕碎,孩子又如何从自我怀疑走向自信成长。 一、被"粗心"困住的女孩 初中生小雨数学总因"低级错误"丢分,妈妈每天指着错题说:"你就是粗心!"甚至罚她抄写错题十遍。结果小雨越来越害怕数学,考试时手抖、反复涂改,错误反而更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父母不断强化孩子的缺点时,大脑会将其固化为"身份标签",孩子会认定"我就是粗心的人"。 二、转折点:正向反馈的力量 咱这边老师接手后做了三件事: 停止纠错,捕捉进步:哪怕小雨只做对一步,老师也会说:"这个步骤逻辑清晰,下次可以试试用笔圈出关键数字"; 建立"错题诊疗卡":让小雨用蓝笔分析错误原因(如"漏乘了括号外的项"),而不是用红笔打叉; 妈妈的角色转变:从"纠错员"变成"观察员",每天记录一个细心瞬间,比如:"今天验算了计算题"。 三个月后,小雨的数学成绩从68分提升到92分。更重要的是,她开始主动说:"我检查了两遍,这次符号没漏看!"—— 当"粗心"不再被强调,细心反而成了她的新身份。 教育学家尹建莉曾说:"缺点像影子,你越追,它越紧跟着你;当你面向阳光时,它自然消失了。" 父母的目光是孩子成长的镜子,当我们用欣赏代替挑剔,孩子的潜力才会真正绽放。从今天起,试着把"你怎么又粗心"换成"我发现你今天多检查了一步",这个小小的改变,或许会让孩子的人生转向更明亮的轨道。#学习 #教育 #巨野前方教育 #巨野前方青少年成长中心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