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72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5
洞玄7月前
“除服”也称“除丧”“脱服”,是古代丧礼仪式中的重要环节,以下是相关介绍: 含义 指守孝期满后脱去丧服,标志着丧礼的正式结束,服丧者从服丧的状态回归到正常的生活。 时间 - 不同丧服期限不同:在古代丧服制度中,根据与逝者关系的亲疏,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服丧时间各异。如斩衰一般为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等不同情况,大功为九个月,小功为五个月,缌麻为三个月。守孝期满即除服。 - 特殊情况灵活处理:若遇战争、灾荒等特殊情况,朝廷可能会强制要求官员提前除服,奔赴工作岗位,即“夺情”。 仪式 - 正礼:除服时通常要举行专门仪式,一般要沐浴、更换新衣等,然后在宗庙或灵位前进行祭祀等活动,告知祖先或逝者守孝结束,此后恢复正常生活与社交。 - 从简:在现代社会,除服仪式多已简化,部分地区仅在服丧期满后,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或到逝者墓前祭扫,烧化部分丧服等,表示除服。 文化意义 - 体现孝道:除服是对传统孝道的践行与体现,通过守孝和服丧期满除服的过程,表达对逝者的敬重与哀悼,展现家族伦理和亲情观念。 - 维护社会秩序:在古代,丧服制度和除服仪式是儒家礼仪文化的重要部分,是维护社会等级秩序、规范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00:00 / 00: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中元节讲讲论语中关于服丧的一些礼仪 #论语 #孔子 #中元节 今天是农历7月15中元节,那么也是巧合了,我们正好讲到论语中关于服丧的一些礼仪。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注意,这两个字读作zī cuī,不要读成qí shuāi了。齐衰是五服的一种。五服是中国古代依亲疏关系而穿的五种丧服。哪五种呢?第一种:斩zhǎn衰cuī。衰cuī这个字,原本读作衰suō,本义是蓑草或者蓑衣草,古人最早用蓑草编织衣服或者帽子,叫做蓑衣蓑笠。苏东坡有一首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拄着拐杖,穿着草鞋,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心中万丈豪情,所以当风雨过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蓑衣是一层一层的,逐层递减,所以衰suō又有衰弱的意思。后来衰suō这个字分化出了三个读音,suō,shuāi,cuī。当它表示丧服的时候,读作cuī。斩衰,就是用最粗糙的生麻布做的衣服,这种衣服在做的时候,不能用剪刀剪得那么整齐,只能用刀砍,所以叫做斩。斩断了就完事了,也不缝边的。所以斩衰是最简陋、最原始的衣服。正因为最简陋、最原始,所以斩衰是最高规格的丧服,穿斩衰的人和死者关系最为重要,比如说,父亲死了,做儿子的要服斩衰,以表达最沉痛的悲哀。要服多久呢?三年。此所谓三年之丧。除了子为父,臣为君、妻为夫、父为嫡长子都要服斩衰。第二种,就是齐zī衰cuī,齐zī就是齐qí,在表示丧服的时候,读zī。所以齐zī衰cuī就是剪得比较齐的丧服,不仅可以用剪刀剪得比较齐,而且还可以缝边。齐衰在用料上,当然也好了很多,可以不用生麻布了,而是用熟麻布,麻线呢也可以用得细一些。齐衰在规格上就稍微差一点,比如说,母亲死了,做儿子的要为母亲服齐衰,服多久呢?看情况。如果父亲还在世,只服一年。如果父亲不在世了,那么母亲实际上是父亲的角色,要服三年。除此之外,夫为妻,孙为祖,为兄弟等也都是服齐衰。第三种是大功,第四种是小功,第五种是缌麻,这三种丧服麻线越来越精细,代表的规格也越来越低,服丧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缌麻服丧三个月。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经过自己身边时,一定会站起来,以示敬意,哪怕对方比自己年轻。如果是在行走途中相遇,孔子一定会小步快走地经过。#文脉里的中国 #文脉里的中国
00:00 / 05: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懂“七损八益”,老得慢《黄帝内经》抗衰智慧 懂“七损八益”,老得慢《黄帝内经》抗衰智慧极简版 大家好,我是零一! 《黄帝内经》里有一句特别实在的话: “能知七损八益,则阴阳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 意思是:懂养生规律的人,身体能保持平衡;不懂的人,四十岁就开始走下坡路。 来看看古人观察到的衰老节奏: 40岁:阴气减半,精力不如从前; 50岁:体重增加,耳不聪、目不明; 60岁:肾气大衰,九窍不利,容易流泪流涕、上实下虚。 但!“知之则强,不知则老”—— 同样的年纪,有人老态龙钟,有人精神矍铄,差别就在“会不会养”。 那怎么养? 圣人给出的答案很朴素: 不瞎折腾,情绪稳定; 欲望有度,内心恬淡; 起居有常,顺应天地。 比如: 天气通于肺呼吸要清,少吸雾霾; 地气通于咽喉饮食要温和,别贪冰辣; 风气通于肝春天防风,情绪别压抑; 湿气伤皮肉筋脉梅雨季注意祛湿。 更重要的是:病要早治! 邪气入侵,像风雨一样快—— 最佳时机:在皮毛(比如刚着凉就喝姜汤); 其次:在肌肤、筋脉; 等传到五脏?“半死半生”,治疗难度大增。 科学提醒: “七损八益”具体指什么,历代有不同解释(如房事节制、起居调摄等),但核心精神很清晰:尊重身体节律,避免过度消耗。 这不是玄学,而是古人对“预防医学”和“生活方式病”的深刻洞察。 真正的抗衰,不是靠神药,而是: 早睡一点,少熬一点, 吃七分饱,心宽一点, 顺应四季,动静有度。 互动一下: 你觉得自己是“老得快”还是“状态稳”? 评论区聊聊你的抗衰小习惯! 觉得这期干货实用?点赞关注,下期我们讲“为什么春天要晚睡早起”! 我是零一,养生讲逻辑,咱们下期见!
00:00 / 02: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7: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9
00:00 / 02: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9
三俗小A6天前
【每日读诗】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作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的词风兼具豪放的气魄与深沉的情感。他一生主战,但是在南宋的仕途中,他却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晚年的辛弃疾仍难忘戎马岁月,只求收复宋朝河山,然而他最终却病倒在铅山家中,临终时他还大呼“杀贼!杀贼!”。辛弃疾晚年谪居铅山之时,他在住所旁新建一座“停云堂”,取自陶渊明的《停云》诗,园亭建成之初,他便仿照陶渊明的诗意,写下了这首《贺新郎》。 --------------------------------------------- 这首《贺新郎》以一句直白的自陈开场——“甚矣吾衰矣”的感叹把全篇的基调定为自觉的衰老与感叹。这句词化用了孔子在《论语》中说的:“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借自己许久没有梦到周公来感叹,自己年老而无力实现恢复周礼的理想之遗憾。辛弃疾或许也想借着这句哀叹自己衰老的句子,表达自己对无法收复山河的理想之悲痛。紧接着“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把话题从个人身体延展到人际与处境,道尽了世态炎凉与自己的落寞。随后的“白发空垂三千丈”化用了李白的诗句,看似豁达地“一笑人间万事”,但也呈现出表面超然下的苦涩——既自嘲年华已逝,也在质问:还有什么能真正令我欣喜?随后,便是那句流传千古的潇洒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里既有自恋式的幽默,也含隐忍的自爱:在被世事冷落时,青山与自然成了他仍能互相“理解”的对象。此处的笑意掺着自我安抚与孤独感并存。 下阕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辛弃疾以陶渊明自况,表面是对隐逸诗意的向往,实则在对照自身处境与心中理想。紧接着“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一句,转而冷眼看当下追名逐利之人,语带讥讽。而后,他回首向云喊出了,“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样狂放的句子,哪怕是在豪放派的词作之中,这也绝非常见。辛弃疾那狂傲地英雄气概,由此可见一斑。“知我者,二三子”以少数知己自嘲式收束,既显孤独,也保留一丝傲骨——即便天地不识,仍有二三知音可慰。 它既是一个人的自剖,也像是一代有志文人的共同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断裂,青春与衰老的交替,最终在一句低回的叹息中完成情绪的收束。 --------------------------------------------- 今晚,一起来读《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00:00 / 01: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3: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