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04
00:00 / 01: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0
00:00 / 06: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梁策7月前
逻辑开怼伪心理学(04)委屈真的是幼稚病吗 各位老铁 ,今天必须给委屈这个情绪概念 搞个科普了!一个成年人委屈了,真的就是小孩儿般幼稚吗? 来,各位老铁先看视频 让我们了解一下所谓大师对委屈的理解。 这类打着心理学概念对普罗大众进行忽悠的大师,尤其是这位李中莹老师在逻辑学 心理学和精神科学方面存在着一些硬伤。 首先 从逻辑角度说:所谓“成年人不该委屈,委屈是小孩做的事”,这个结论引申的一个结果: 就如:感冒只有小孩会得一样,荒谬到离谱! 设问 能体会自己辛辛苦苦于凌晨三点完成的方案却被领导剽窃之后-牛马人的委屈吗? 当他们红着眼眶说:「我真的不是在乎钱,我只是心寒」, 这样的委屈,是小孩无理取闹吗? 其次 心理学早说了,委屈是人际关系的「情绪秤砣」。当劳累一天的妈妈熬夜给婴儿喂奶,却被丈夫一句:“你整天在家不用上班也很轻松啊!由此而来的委屈不是因为丈夫的不作为,而是因为自己的付出,渴望被人看见的需求却被亲人拒绝和漠视。这哪是小孩要糖吃?分明是成年人对情感公平的正常渴求! 再或如就像你将一片真心对待朋友,却被误解或者背叛,那种感到委屈的瞬间,难道是在扮演巨婴吗? 再三,更可怕的是来自精神医学的科学真相:一个双相障碍的患者,总说自己,我不该委屈,是我太矫情了,结果抑郁加重到自残。科学已经明示,这个患者的委屈是大脑五羟色胺失衡的信号,就像发烧是身体求救。 谁能说发烧只有小孩会有,成人发烧就是小孩子吗? 否定成年人的委屈,等于给罹患心理疾病的患者伤口上再撒一把盐。 当垂暮的老人对着老伴遗像抹泪,他走前没吃上我包的饺子。这委屈,是小孩的幼稚吗?这分明是人性最朴素的眷恋! 委屈不是洪水猛兽,是心在说,我在乎是情感的公平与互换。假如再有人说委屈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情,直接怼他:那你被插队时别委屈,反正只有小孩才计较! 上您的课不给钱,李老师您也别计较或者委屈。 成年人的委屈,藏着我们没说出口的渴求! 我在乎被人爱,在乎被人尊重,在乎自己的真心。这不是幼稚的表现,而是灵魂的温度。感到委屈,抱抱自己 说:原来我这么认真地活着,这委屈,值得被听见。 #解毒毒鸡汤 #开怼伪心理学 #逻辑思维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Owen叔叔4月前
心理学中把先向孩子索要物品却又拒绝接受的行为称“伪需求测试”。当家长频繁对孩子进行测试时(≥2次/周),会导致孩子: ▪️认知混乱:2-3岁的幼儿正处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前运算阶段。此阶段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观点,逻辑思维尚未形成。当家长进行“伪需求测试”时,孩子面对这种矛盾行为,会陷入认知失调。因为无法理解这种先索要后拒绝前后矛盾的行为逻辑和因果关系,进而影响问题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发展。 ▪️缺乏信任:频繁的“伪需求测试”会影响亲子依恋关系。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在亲子间的信任和可预测性之上。当家长的行为前后不一致时,孩子对家长的预测性降低,这会削弱依恋关系中的信任基础。例如,孩子在需要安慰或帮助时,可能会因为之前的矛盾指令而不确定家长是否会真正提供支持。 ▪️社交障碍:孩子通过观察和模仿家长的行为来学习社会规则和行为模式。如果家长经常表现出矛盾的行为,孩子可能会内化这种不一致性,进而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类似的矛盾模式。例如在与同伴分享玩具时,可能因为混淆了分享与拒绝的界限而引发冲突。 ▪️数据显示: 每周经历≥2次矛盾指令测试的孩子在3岁时对父母指令的即时响应率下降了约40%,这表明矛盾指令削弱了孩子对家长指令的理解和遵从能力【哈佛大学(2018)】。 这些孩子在4岁时假性服从行为增加了2.5倍。假性服从是一种表面顺从而实际违背指令的行为模式,这反映了孩子对家长权威的不信任及自主性的消极表达【斯坦福大学(2019)】 ▪️正确做法:是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当向孩子索要物品时,应确保真正接收并表达感谢。积极的正反馈能够激活孩子大脑中的奖赏系统,形成“分享-愉快”体验。此外,积极的互动模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完成任务能力的信念会影响其行为选择和努力程度。当孩子因为分享行为而获得真诚的感谢和认可时,他们会建立起“我能够且愿意分享”的积极自我认知,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这种积极的自我认知会延伸到其他领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3岁前早教#分享测试#宝宝认知#亲子关系 #幼儿启蒙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3
00:00 / 02: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1: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