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69
00:00 / 11: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80
00:00 / 03: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8
00:00 / 01: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王向上8月前
你有没有发现,老家凡是上过大学的,不管是博士、硕士还是本科生,过年回家后都很安静;那些早早外出打工的,却表现的很热情 年夜饭桌上,这种反差尤其明显。大学生们低头扒饭,打工回来的发小们则端着酒杯满屋子跑,分享着陈年糗事,笑声不断。这场景,就像两个不同世界在一张饭桌上碰撞,魔幻又真实,在无数村庄悄然上演。 教育像一架梯子,把知识精英往高处送,却也在我们和故乡间划下裂痕。演讲台上侃侃而谈的大学生,被大姑一句“读这么多书有啥用”问得哑口无言;论文答辩时口若悬河的硕士生,面对二婶“书越读人越呆”的吐槽,又气又无奈,无从反驳,这些真实的对话,让大学生们深感文化身份的撕裂和精神被质疑的无力。 在充满乡土人情的老家,乡村观念往往更占上风,好似高等教育在批量制造“哑巴”。比如妈妈炫耀孩子写SCI论文,邻居却只关心打工青年的新车,价值坐标错位,知识仿佛成了封印乡音的咒语。 返乡大学生还有身份焦虑,背着“全村的希望”回来,却修不好老屋,讲不清数学模型,村里人常以老眼光看大学生,过度美化;大学生自己也有时会以过去的高含金量自比,却清楚学校没教社会生存技能,自己像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只能用沉默抵御亲戚的攀比。 反观打工群体,他们的生存哲学在农村很吃香。他们一回村就像到了主场,热情背后是对人情关系的精准经营,记住长辈喜好,送礼、打牌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些社交经验没在社会摸爬滚打是学不来的 经济独立带来的话语权也加剧了这种身份差异。大学生还在为助学金盖章奔波,打工青年已能翻新房子,这种“成功”让打工者在村里话语权十足,他们的新房和大学生不确定的未来,让短视者质疑大学生,使其沦为谈资。 但我们要明白,务工者不必和求学者比收入,求学者也不该轻视务工者。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务工者要拥抱新事物,求学者要看到大家的努力并参与家乡生活。真正的教育不是培养文化贵族,而是培养能在不同语境切换的“双语者”,让知识成为连接阶层的桥梁。 我们要升级认知,在保持学术理性的同时,融入乡村生活,理解包容不同观念,构建新的价值坐标系。下次长辈炫耀打工子女cai礼,我们讲讲农产品电商方案;夸人挣钱养家,就提提法律援助;面对“读书无用论”,用辅导留守儿童的行动回应。这才是脱下“长衫”又换上“桑衣”的当代青年,以文化反哺重塑乡村认知,缓解自我矛盾。教育,是要培养穿越不同维度的自由公民#内容启发搜索 #碎碎念
00:00 / 04: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13
00:00 / 28: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5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1
00:00 / 03: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1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1
00:00 / 01: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4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