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9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5
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31
00:00 / 00: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71
00:00 / 00: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9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1: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学生问:那时没有手机,没有微信,怀民亦未寝,苏轼怎么猜的那么准? 我所写的感受,怎么都不足以表达我对这篇文章深深地欢喜。我想和学生说苏轼在困境中保持精神独立、超然物外的品格,说中国文人“处变不惊、随缘自适”精神传统……怎么说,都说不够。 元丰六年那夜,月光大概是清清泠泠地洒下来,不像照明,倒像一场无声的慰藉。此时的苏轼,已在黄州度过快四个春秋。贬谪的锐痛已沉淀为生命的厚度,如一枚被时光摩挲的卵石,渐趋温润。他能在江海上唱“小舟从此逝”,也能在沙湖道中笑对“一蓑烟雨”。 可他知道,有一个人,正浸在他当初的寒凉里。那位到黄州不久的张怀民,如同当初的自己,正独自面对着仕途的断崖与长夜的孤寂。于是,当这晚月色入户,他“欣然起行”的念头里,便生出了一份不容迟疑的牵挂。这牵挂,或是是一种深刻的感同身受,或是走过漫漫长夜的人,对仍在黑暗中摸索的那个身影,最本能的回望。 庭中的景致,被苏轼写得极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空明澄澈的,又何止是月色?更是两个灵魂卸下防备后,那片朗然相照的心境。他们无需诉说委屈,也不必剖析痛苦,只是并肩立于这琉璃世界之中。所有的开解与安慰,都融在了这片共同的月光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声轻叹,是说给怀民,也是说给曾经的自己。他在这个夜晚,完成了一次温暖的轮回。他将自己从困顿中淬炼出的豁达,分了一半给这位友人。这“闲人”的称谓里,没有消沉,只有将失意转化为风雅的相知相惜。 每每读至此处,那份基于深刻理解的陪伴,那种“我亦曾在此,故知你心境”的温柔,穿透岁月,依旧能温暖千年之后每一个感到孤寂的心灵。 风骨之人,终究会被岁月典藏。
00:00 / 00: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