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3: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0
00:00 / 08: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82
周公测景 嵩洛为中 在古人心目中,圭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能够判定“地中”。“地中”观念源于古人朴素的宇宙观,是“中道”“正统”等社会心理基础与政治意识形态的源头,经夏商周三代的不断强化与巩固,其地理标志基本固定在嵩山及伊洛地区一带。即使后世国家政权中心由于各种原因,一时远离“地中”,统治者们也会通过“假中于河”、祭拜嵩山“天室”、营建“东都洛邑”等方式,与“地中”建立联系。1975年,考古学家发现何尊底部铸有一篇122字的铭文,大意是:周成王五年四月丙戌日,为父亲武王进行了盛大的祭祀,在东宫大室中对“何”进行训诰。其中有“宅兹中国”一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从字源看,铭文中的“中”象征中央权威,其字形似旗杆,代表城邦或族群活动的中心;“国”字写作“或”,由“城池”与“干戈”构成,意为以武力护卫的都城。周成王“宅兹中国,自之乂(yì,治理)民”的表述,表明周人以建都天下中心为基点构建政治秩序。何尊铭文的深层意义,在于其通过“中国”概念的双重性,既展现了周人“居中而治”的政治理念,更反映了从“地理中心”到“文化认同”的文明见证。这一始终承载兼容并蓄文明基因的“中国”概念,使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既能不断吸收多元文化,又始终保持凝聚力。随着周代“华夏”概念的形成,“中国”一词逐渐从地理概念升华为文明认同符号。 周人融合夏、商、周三族为“诸夏”,以礼乐制度为中心,形成超越族属的文化共同体。此时的“中国”涵盖了礼制和价值观等层面,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精神纽带。例如周初推行分封制,将“中国”塑造为礼乐文明的象征,周边族群通过接受周礼而融入“华夏”。这种文化整合如同强大的磁场,不断增强吸引力与凝聚力。(原文摘自:人民日报)#涨知识 #上热搜 #原创视频 #历史古迹 #洛阳
00:00 / 02: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2: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56
00:00 / 01: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25
00:00 / 09: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