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指责型人格心理学知识讲解 #创作者中心 #创作灵感 #林昀儒痛击队友后脑勺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明明知道没必要,却忍不住说出带刺的话;明明想靠近,却用挑剔和指责把人推开。那种想攻击别人的冲动,像藏在心里的小火苗,稍不注意就会窜出来。这不是性格不好,而是心里藏着没被看见的秘密。 一、攻击欲会有哪些藏不住的表现? 攻击不一定是争吵或暴力,更多时候它是隐性的防御姿态: - 习惯性否定别人的想法,哪怕心里其实认同 - 用讽刺和玩笑掩盖真实的在意,嘴上说着“无所谓”,语气却带着刺 - 对亲近的人更容易不耐烦,一点小事就忍不住拔高音量 - 甚至会通过“冷战”“疏远”来表达不满,用沉默当作攻击的武器 这些行为背后,往往藏着一句没说出口的话:“我现在感觉不安全,我需要保护自己。” 二、这种攻击模式是怎么“长”出来的? 从心理学角度看,攻击欲的根源往往是早年安全感的缺失。 当孩子在成长中,情绪总是不被看见——哭了被说“矫情”,怕了被说“胆小”,委屈了被说“不懂事”,他们就会慢慢学会:直接表达脆弱是危险的。于是,攻击就成了一层保护壳,把“我需要被关心”包装成“你别惹我”。 还有一种可能,是模仿性习得。如果童年时看到的处理冲突的方式只有指责和争吵,大脑就会默认“攻击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像种下的种子,长大后会不自觉地长成同样的模样。 三、心理学如何解读这种“忍不住攻击”? 这本质上是心理投射机制在起作用。 当我们感到被否定、被忽视时,潜意识会把“我不够好”的恐惧,投射成“你在针对我”。为了不被这种恐惧淹没,就会先下手为强——用攻击来证明“我没有输”。 同时,攻击也是一种情感置换。心里的焦虑、无助、委屈找不到出口,就会转化成愤怒向外发泄。 四、该如何按住心里的“攻击按钮”? 第一步,学会捕捉攻击前的信号。 当你感觉心跳加快、语气变硬时,停下来问自己:“我现在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是愤怒,还是害怕?” 攻击往往是情绪的“替罪羊”,先找到它背后藏着的真实感受。 第二步,练习情绪的“软表达”。 把“你从来都不在乎我”换成“我现在感觉有点被冷落”;把“你这想法太离谱了”换成“我有点没理解,能再说说吗 第三步,建立自我安抚的能力 当攻击欲涌上来时,试着做三次深呼吸,在心里对自己说:“我现在有点不舒服,但我可以处理好#释放攻击性
00:00 / 05: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
00:00 / 06: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18: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就像大家说的“住一起婆媳矛盾不可能没有”。 在我们家虽然这是件小事情,但这也是一家人磨合的机会。我老公说“在家里凡事要沟通,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都不要闷在心里,内耗自己。” 我们两个本来就不熟,都在相互接触磨合。 我婆婆有时候总是喜欢反驳我们的说的,觉得我们的想法是错的,她才是对的。敏感还犟。我的脾气就是一点就炸的性子。肯定我受不了,(就像她说的母爱伟大就从喂奶中体现出来,该付出的得付出,这话我现在想着都还觉得不舒服呢,我实在是不理解她这个想法。)他儿子也很不喜欢,但是是他妈呀,所以我老公也经常给她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积极向上的观念。我们头天晚上说开了后,第二天两个人并没有因为昨晚发生过的事板着脸、不说话。照常一样一起吃早饭。 确实,有些姐妹说的对,小两口的事情自己商量决定。 回复姐妹们一些问题。关于奶瓶清洗的问题。我并没有说要洗洁精洗奶瓶,因为婆婆不相信外面东西的成分,家里的碗她都是不用洗洁精洗的,还有几次我洗澡的时候,她叫我不要用沐浴露洗澡,洗了不好。 我:“那用什么洗,不用沐浴露洗不干净” 她:“就拿水淋就好了,有什么洗不干净的” 我:“……” 我知道有奶瓶清洗剂,因为她在家里的有以上那些习惯,所以我会觉得她肯定也不会相信那个东西的成分。所以我问她,用什么洗奶瓶,她就误解我要用洗洁精洗奶瓶。后面调解我跟她解释了,她说用小苏打、有专门洗瓶子的布。 喂奶的事情。我本来一开始就打算奶粉喂的,她妈说母乳对小孩免疫力好,奶粉都是配方的哪有母乳营养好。做了调查,说什么的都有。就和老公商量混合喂。打算白天母乳,晚上奶粉(白天母乳多就吸出来放冰箱晚上喝)这是我们的计划!婆婆她来了一句“网上的说怕小孩喝了母乳不喝奶粉,喝了奶粉不喝母乳”她是不是在为我们提前焦虑?(我现在才发现我提前焦虑,她有很大责任!) #孕期 #婆媳关系 #婆媳相处 #婚后生活 #宝妈共鸣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1: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3
00:00 / 04: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