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3
00:00 / 04: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1: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397
00:00 / 00: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3:0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3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安令2月前
“不一亦不异”是一个深奥的哲学概念,源自佛教中观学派,以龙树菩萨为代表的核心教义。它表达了事物本质的“非一非异”性,旨在破除我们对“同一性”和“差异性”的执着,引导我们走向中道(避免极端观点)。下面我来一步步解释一下: 1. 字面意思与基本含义 “不一”:指事物并非绝对“同一”或“一体”。例如,你不能说两个事物完全相同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异”:指事物也并非绝对“差异”或“分离”。也就是说,它们之间并非毫无关联。 “亦”** 表示“也”或“同时”,所以整个短语强调:事物既不是完全相同的,也不是完全不同的,而是处于一种动态的、相互依存的状态。 简单来说,它否定了两种常见错误认知: 永恒主义(常见于有神论或本质主义):认为事物有固定、独立的“自性”(如一成不变的“我”或“灵魂”)。 虚无主义(常见于唯物论或断灭见)**:认为事物是彻底分离、毫无关联的(如“一切皆空”导致消极)。 2. 哲学背景:佛教中观思想 这个概念出自龙树菩萨的《中论》,用于阐释“空性”万物没有固有、独立的本质,而是因缘和合而生。 核心观点:一切现象(如人、物、事件)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绝对的“一”,也没有绝对的“多”;没有绝对的“同”,也没有绝对的“异”。这被称为“二谛”:世俗谛(相对真理)和胜义谛(绝对真理)的统一。 例子: 海浪与海洋:海浪不是海洋本身(“不一”),但也不是完全独立于海洋的实体(“不异”)。海浪的升起依赖于海洋、风等条件,本质上是“空”的。 自我与身体:“我”不是身体(“不一”),但也不脱离身体而存在(“不异”)。身体是五蕴(色、受、想、行、识)的暂时聚合,没有永恒的“我”。 3. 为什么重要?实践意义 破除二元对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容易陷入“是或不是”“对或错”的思维陷阱。“不一亦不异”提醒我们,世界是流动的、相互联系的,从而减少冲突和执着。 应用于修行:在禅修中,观察身心现象时,既不把它们视为实有的“我”(避免我执),也不视为虚无(避免消极),而是如实知见因缘生灭。 现代启示:这类似于量子力学中的“波粒二象性”(光既不是纯粒子也不是纯波),或哲学中的辩证法(矛盾统一)。它鼓励灵活性:例如,在人际关系中,你与他人不是“一体”(需保持边界),但也不是“无关”(需慈悲共情)。 4. 如何深入理解? 经典参考:可以阅读《中论》或圣严法师的《中观今论》等通俗解释
00:00 / 03: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0: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不二的认识 作者:一念行者 不二并不是一,若是一,诸仏就说一,而不说不二了。诸仏不认同一,若一是存在的,那么,二必定存在。因为一是种子,若种子存在,那么它迟早会发芽——开始有二、三,乃至万等。 不二的基本意思是空性。空性的意思是无我。诸法无我。无我,不仅仅指人没有“我”这个概念,也指一切诸法没有本体。空性、无我或不二,不是一种理论,乃是诸有智慧者所见证的一种事实。 牛和马,若看它们的本质,不是两种事物,但也不能说是一种事物。究其实质,它们是不一不异的。它们是不二,是空性的。空性的即是不可说。不可说者而强说,只能是假说,是戏论,是权宜之计。 就实际而言,世间的一切命名、言论都是假说,非马说为马,非牛说为牛,非人说为人,非男说为男,非女说为女……然后在这些假说的基础上起更多的故事,堆加更多的假设,可想世间的本质是什么了。一个假说的世界,一个名言的世界 ,一个非实的世界。 不二,就是看出这一点。看出一切万物,它们的关系,既不是二,也不是一。它们究竟是不可说的。若说,必落入虚假、游戏、戏论之中。 诸有智者,都十分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们从不被言语所骗。他们活在离言语,而纯一真的世界里。也就是,他们活在无我的世界里,空性的世界里——不二的智慧,不二的认知。   #一念行者 #禅悟人生 #佛 #修行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5: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