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0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1
#正能量 #名人大咖 #致敬伟大 #历史 他是中国物理“开山祖师”,在西南联大茅草屋里教出半个中国科学界 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奖典礼上,获奖者康普顿反复提及一位中国学生的名字——吴有训。这位日后被称作中国物理学“开山祖师”的人,彼时刚用7种物质的X射线散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敲下最关键的实证,却在两年后带着一身学识,毅然回到积贫积弱的祖国。 1937年,战火蔓延至北平,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南迁,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吴有训以理学院院长的身份,扛起了战时科研与教学的重担。那时的昆明,日机轰炸不断,他和师生们住在郊区的茅草农舍,每天往返学校近30里路全靠步行。一身打补丁的蓝布长衫,一双磨破底的布鞋,是这位物理巨匠最常见的模样。即便如此,他从未耽误过一节课,实验室里的灯光,常常在防空洞的警报声停歇后,又重新亮起。 在联大的八年,吴有训始终坚信“大学的唯一目标是培养人才、研究学术”。他亲手搭建起简陋却实用的物理实验室,把前沿的科学知识,装进学生们带着尘土的笔记本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他的课堂走出了无数科学巨星:原本选了化学系的杨振宁,在他的建议下转攻物理,后来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听了他“普通物理学”课的钱三强,毅然报考清华物理系,最终成为“中国原子弹之父”。据统计,联大八年间,仅理学院就走出了50多位中外院士,邓稼先、朱光亚等“两弹一星”元勋,都曾是他课堂上的学生。 除了教书育人,吴有训的学术贡献足以载入史册。早在美国留学期间,他就以精湛的实验技术,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适性,连导师康普顿都坦言,“吴有训是我一生中最得意的学生”。回国后,他在清华大学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近代物理研究实验室,真正开启了中国物理学研究的先河。 这位科学巨匠,不仅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有铮铮风骨。1945年,他任中央大学校长时,面对国民党当局要进校抓学生的要求,拍案而起:“要抓学生,先辞我职!”“文革”期间,他更是冒着风险为同事作证,护住了一批科学家。 1977年,吴有训在北京逝世,但他播下的科学火种从未熄灭。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吴有训物理奖”,仍在激励着无数青年投身物理研究。从验证世界级物理理论,到在战火中守护教育薪火,吴有训用一生诠释了“科学报国”的真谛——他不仅是中国物理学的拓荒者,更是照亮后辈前行之路的“燃灯者”。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8
00:00 / 02: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4
00:00 / 02: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0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