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0: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0: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1: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1周前
悲华经入定三昧门品 彼佛世尊其身如是无量无边。 「善男子!彼佛世界亦无量无边。善男子!假使十方如一恒河沙等世界,所有众生入彼世界,亦得容受。何以故?彼佛初发菩提心时,所作誓愿无量无边。善男子!置是一恒河沙等世界众生,乃至十方千恒河沙等世界众生,入彼世界亦得容受,如其本相不增不减。善男子!释迦如来初发无上菩提心时,欲得具足一切智,故发大誓愿,是故今者所得世界无量无边。 「善男子!释迦牟尼以是四法,诸佛世尊所不能及。善男子!汝今持此月光明无垢淨华,往于西方,如目所见娑婆世界,并持我声问讯彼佛:『起居轻利,气力安不?』」 尔时,无垢功德光明王佛,取月光无垢淨华,与二菩萨而告之曰:「汝今乘我大神通力往彼世界。」尔时,会中有二万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是!如是!我等今当乘佛神力,往彼世界,见释迦如来,供养、恭敬、尊重、讚歎。」彼佛告曰:「善男子!汝等宜知是时。」 时二菩萨与二万大士乘佛神力,发善华界,一念之顷,忽然来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在如来前,长跪叉手,前白佛言:「世尊!东方去此八十九亿佛之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善华,是中有佛,号无垢功德光明王佛。今现在与诸菩萨摩诃萨等大众围绕,讚歎世尊无量功德,作如是言:『娑婆世界有释迦牟尼如来,今现在为诸大众转正法轮。彼佛世尊为菩萨时,初劝化我发菩提心,以是因缘我于尔时寻得发于无上道心,我发心已,复劝修集六波罗蜜,乃至如来以是四法,诸佛世尊所不能及。』是故彼佛以此月光明无垢淨华,供养世尊,问讯如来:『起居轻利,气力安不?』」 善男子!东方妙乐世界阿閦如来,所坐之处师子之座,亦六种动,亦有无量诸大菩萨见是事已,白佛言:世尊!何因缘故,如来所坐师子座处,如是震动? 如上所说,一切东方亦复如是。尔时,东方无量无边阿僧祇等诸大菩萨,皆来到此娑婆世界,悉持月光明无垢淨华,见佛,供养、恭敬、尊重、讚歎。善男子!如是东方无量诸佛,皆遣诸菩萨称讚于我。 善男子!我今见此南方去此世界,过一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离诸忧,是中有佛,号无忧功德如来,今现在说法。复有世界名阎浮光明,是中有佛,号法自在师子游戏如来。复有世界名安须弥,是中有佛,号道自在娑罗王如来。复有世界名功德楼王,是中有佛,号师子吼王如来。复有世界名珍宝庄严,是中有佛,号八臂胜雷如来。复有世界名真珠光明遍照,是中有佛,号珍宝藏功德吼如来。复有世界名天月,是中有佛,号火藏如来。
00:00 / 04: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3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72
00:00 / 03: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16
00:00 / 04: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4: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37
00:00 / 00: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6: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1: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3: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71
曾国藩说: 予对客有怠慢之容,对此良友不能生严惮之心,何以取人之益?是将拒人于千里之外矣。况见宾如此,遑问闲居,火灭修容之谓何,小人哉。 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接待客人时,脸上露出了怠慢的神情;面对这样的良师益友,竟然没有庄重和敬重与敬畏之心!这样怎么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到益处、获得成长呢?这简直是把别人的帮助和启发都拒在千里之外啊!更何况,我在接待宾客时都如此懈怠,独处时的散漫放纵就更不用说了!《礼记》说的“即使火灭了,环境黑暗看不见的时候,也要注意修整仪容保持庄重”都做不到,我真是个修养浅薄的小人啊! 阅读理解: 在曾国藩的修身体系中,“敬”是贯穿待人、律己与成长的核心支柱,其内涵绝非浅层的礼貌,而是一套严谨的自我要求与人际准则: 对品德高尚、见识卓越的良友,他特别强调需怀“严惮之心”——这并非畏惧,而是带着庄严敬畏的审慎态度:既敬重对方的人格与学识,承认其能为自己带来启发;更警惕自身轻慢可能错失的成长契机。这种敬畏是“虚心受教”的前提:唯有以敬待友,才能听进逆耳忠言、学到他人所长;若流露出半分怠慢(如待客时心不在焉、对良友劝诫敷衍),便等于主动关闭了从他人身上汲取养分的通道,彻底阻断进步可能。 在律己层面,“敬”还指向“内外如一”的慎独功夫。他从不将“敬”视为“人前装样子”的社交技巧,而是要求自己无论“当众应酬”还是“独处自省”,都需守住敬人、敬事的底线:不因人前无人监督便放纵懈怠,也不因对方身份普通便失却尊重。比如他曾因“对客怠慢”深刻自省,正是怕自己“见宾尚且如此,闲居更会放纵”,最终背离“表里如一”的君子标准。 在他看来,“敬”本质是修身成德的必经之路:敬良友,能借其所长补己所短,得“益友之助”;敬他人,可从待人接物的反馈中照见自身不足,明“修身之短”;若待人失敬——或轻慢良友的提点,或漠视他人的价值,不仅会推开成长路上的“助力者”,更会暴露自己修养浅薄的底色,沦为小人。 放到人际互动中,“敬”更是“互相成就”的底层逻辑:若总以怠慢、轻慢待人(职场中轻视前辈经验,生活中敷衍朋友真诚),不仅会推开本可帮自己成长的“贵人”,更会在“自我放纵”的惯性中逐渐停滞,陷入“越轻慢越狭隘,越狭隘越停滞”的循环。正如他所警示的“敬人者益己,慢人者失己”,“敬”的最终价值,从来都是“以尊重换成长,以谦卑得助力”。#曾国藩
00:00 / 03: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