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2
丹江口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与其支流丹江的交汇口下游约800米处,是治理和开发汉江的关键性工程,更是国家战略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龙头。它不仅仅是一座水坝,更是一个集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灌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 一、 核心概况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中游。 始建于1958年,1973年初期工程完工;2005年开始进行加高改造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正式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通水,丹江口水利枢纽主要由一座大坝、两座水电站、两个引水渠首和一个庞大的水库组成。长度: 全线总长约3.45公里。 · 高度: 初期坝高162米,加高后坝顶高程176.6米。 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通过在老坝体上游侧贴坡加厚、加高,使大坝“长高”了14.6米,“长胖”了近一倍,从而将水库的蓄水能力和水位大幅提升。加高后,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升至170米,总库容达到339亿立方米。 水域面积: 约1022平方公里,被誉为“亚洲天池”。它每年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输送近100亿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惠及沿线约8500万人口。大坝极大地提升了汉江中下游平原的防洪标准。通过水库的调蓄,可以错开长江与汉江的洪峰,有效保障了武汉等重要城市和广大农田的安全,被誉为汉江平原的“安全卫士”。 除了向北方调水改善生态环境外,水库的调节还能增加汉江下游的枯水期流量,改善下游生态。 丹江口大坝的初期工程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10万水利大军汇聚丹江口,他们用箩筐、扁担、小木船、板车等简陋工具肩挑背扛,发扬人定胜天不怕吃苦的精神,历时15年之久筑起一座高达162米,长达1000多米的巨型水坝,它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长江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大坝的初期建设和后期的加高工程,总计有超过34万库区居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搬迁他乡。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是工程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丹江口 #随拍#泄洪 #大坝#同城 #同城 #抖音看世界 @抖音小助手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2
汉江喊渴!鱼米之乡为何年年抗旱 汉江喊“渴”:鱼米之乡为何年年抗旱? 汉江这条曾经水量丰沛的河流,如今却频频喊“渴”。眼看着江面变窄,河床裸露,咱们不禁要问:鱼米之乡的汉江中下游,为啥就缺水了呢? 首先得说说“借水”这件事。国家实施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个超级水利工程,把汉江的水调到北京、天津等北方地区。这本来是解决北方缺水的好事,但对汉江来说,就像是自家水库开闸放水,水源被大量调走了。丹江口水库下泄水量减少,直接导致中下游流量降低。再加上最近开工的引汉济渭工程,还要从汉江调水去关中平原,汉江的“负担”更重了。 其次,老天爷也不给力。近几年汉江流域降雨偏少,上游来水不足,水库蓄不上水。气候变化让干旱变得更频繁,有时候雨季不下雨,旱季反而来暴雨,这种极端天气让水资源管理难上加难。 更让人头疼的是生态连锁反应。水量减少后,江水自净能力变差,污染物浓度上升,容易爆发水华(就是水体富营养化,长满绿藻)。同时,湿地面积萎缩,鱼类和其他水生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整个生态系统都受到影响。 最后还得说说咱们自己。工农业用水需求越来越大,灌溉、工业冷却、生活用水都在抢这点水。有时候还因为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白白浪费掉了。 那怎么办? 国家也采取了措施,比如建设引江济汉工程,从长江调水补汉江;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宣传;强化水污染防治。但这些工程投资大、周期长,而且长江和汉江的水质差异也可能带来新问题。 说到底,汉江中下游的缺水问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造成的。既要靠工程调水,也要从自身做起,节约用水,保护水质,才能让汉江不再“渴”下去。 咱们每个人省下一滴水,就是为汉江贡献一份力量。别让我们的母亲河,变成明天的回忆! #水是生命之源 #我为家乡代言 #原创视频 #乡村振兴dou行动 #山青水秀好地方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
00:00 / 00:2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8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
00:00 / 00: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是湖北省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旨在解决鄂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该工程以丹江口水库为水源,起点为丹江口水库清泉沟隧洞,线路自西北向东南横穿鄂北岗地,终点为孝感市大悟县王家冲水库,总长269.67公里。工程年均引水7.7亿立方米,设计供水人口482万人,灌溉面积363.5万亩,总投资180.57亿元,总工期45个月。12 工程背景和意义 鄂北地区主要包括襄阳、随州、孝感三市北部地区,是湖北省人口和耕地相对集中的区域,历史上曾因资源性缺水而被称为“旱包子”。该工程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鄂北地区的干旱缺水问题,改变了湖北省的水资源战略格局,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工程的具体组成部分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由取水建筑物、输水明渠、暗涵、隧洞、倒虹吸、渡槽、节制闸、分水闸、检修闸、退水闸、排洪建筑物及王家冲水库扩建工程等组成。工程全线自流引水,利用受水区36座水库进行联合调度,设24处分水口。 工程的历史背景和最新动态 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于2014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2021年1月全线建成通水。二期工程也已全线开工,襄阳段建设输水线路总长51.2公里,新增受益人口106万人,新增灌溉面积136.5万亩。二期工程的建成将进一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工程的管理办法 为了保障工程的安全和供水安全,《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与供水管理办法》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明确了水量调度、水质保障、设施管理与保护、供水管理等具体措施,确保工程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充分发挥。
00:00 / 00:2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