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36: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1
00:00 / 00: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读陶渊明及曹操 陶潜与曹操,一隐一仕,一静一动,看似殊途,实则共同勾勒出中国士人精神世界的完整图景——既有归田园的静穆,也有济天下的豪情。 陶渊明的回归,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灵魂觉醒。当他解下彭泽令印,走向东篱采菊的黄昏,完成的不仅是对官场的疏离,更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田园的质朴中,他找到了对抗虚无的力量。这种退隐不是逃避,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坚守——坚守精神的独立,坚守与天地共鸣的生命节律。他的“归去来”,为后世无数失意文人开辟了一片安顿心灵的栖居地。 与之相对,曹操在乱世中挥毫写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歌。他的世界是广袤的江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政治理想。在烽火连天的年代,他肩负着平定天下、重建秩序的历史使命。“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激发了他救民于水火的担当。这种进取,同样是对生命价值的极致追寻——在历史的洪流中留下不朽的印记。 然而,陶潜的静并非死寂,他在田园中构建了丰富的精神宇宙;曹操的动也非盲进,他的诗篇里常流露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深沉慨叹。这恰恰揭示了人生的深邃真相——外在的行迹固然有别,内在的生命追问却如出一辙:人应当如何度过有限的一生?如何在变幻的时世中安身立命? 陶潜选择回归内心,在田园中守护精神的纯净;曹操选择投身外部世界,在功业中实现生命的张扬。这两种取向,如同中国文化的两翼,既尊重个体生命的自足,又强调社会责任的担当。 读懂陶潜的田园与曹操的壮志,我们便读懂了中国文人如何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这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穿越时空的生命启示——无论选择怎样的道路,重要的是保持心灵的清醒与生命的真诚。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