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灵感 缺爱型人格会陷入“渴望被爱”的圈套 太缺爱的人其实都容易陷入一个圈套,叫渴望被爱。因为缺爱,所以谁陪在他的身边他就爱谁,他分不清是喜欢还是依赖。因为害怕孤单,所以宁愿将就也不愿一个人。 缺爱还有几个表现: 第一个就是性缘脑。只要遇到一个异性,他就会用一种找对象的标准去审视对方,把对方当做潜在发展的另一半。如果恰巧对方对方还对他有一些比较友好的动作,他就会认为对方该不会是喜欢自己吧?而女生造成性缘脑的原因其实是源自于童年父爱的缺失。她们童年是没有获得足够来自异性的爱,也缺乏处理跟异性关系的能力。 - 第二个就是爱幻想。童年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就很容易掉进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边,他们会幻想自己被爱,幻想自己有很多求而不得的东西,并把自己的幻想投射到外部世界。比如现在看到很多人特别爱嗑CP,这个在心理学上叫代替性满足,就是把自己想要被爱的这种欲望投射到自己喜欢的CP身上,然后看他们谈恋爱,来满足自己对美好关系的幻想。 - 最后就是情感麻木。因为没有被偏爱过的小朋友是学不会爱人的。比如身边的人不舒服了,他就会很尴尬。这个时候貌似应该表现关心,但其实他内心毫无波澜。很容易察觉到别人的情绪,但又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好像失去了爱人的能力。这是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需要学习的,包括人格的成长。可能有些同学运气很好,他从小的时候父母就开始教他了,比如父母很擅长表达爱,那么他从小也就习得了这些。 对于大多数缺爱的我们来说,没有人从小教我们,我们自然也不会表达爱。缺爱的人该怎么办? - 首先要承认自己缺爱,大方的面对曾经的痛苦,童年的缺失,原生家庭的伤害。当你提起它不再破防,你就可以直面它了。 - 然后不要乞讨,爱你不能要求别人有多爱你,不要对别人有太大的期望。关系的本质是交换。 - 最后永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认真照顾自己的#缺爱的人该怎么治愈 #缺爱的人 身体和感受,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做一些能让自己开心的事情,遵循自己的意愿生活。当你足够爱自己,别人也会来爱你。#缺乏安全感 #缺爱的女人
00:00 / 03:4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贵贵1周前
你以为你爱的是那个人,其实爱的是自己投射 🍃 你以为你在意他, 其实在意的只是TA身上映照出的自己; 他的温柔,是你渴望被呵护的期待; 他的出色,是你未能实现的自我期待; 他的陪伴,是你害怕孤独的慰藉。 我们总是习惯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缺失的部分, 却误以为这就是爱。 我们从未真正爱过谁, 只是在他人身上寻找自己缺失的拼图。 当他不再符合你心中的剧本, 所谓的"爱"便瞬间瓦解。你说“我爱你”, 实则说的是“请你永远满足我的幻想”。 当期待落空,爱就成了失望的代名词。 这世上最荒谬的幻觉, 莫过于我们以为自己深爱着某个人, 实则只是爱着那个被自己美化、投射的幻影。 他的一举一动, 都被你的期待和恐惧重新诠释—— 如果你内心足够有力量, 他的沉默,被你解读为深沉; 如果你内心没有力量, 他的沉默,被你解读为冷漠; 如果你不需要陪伴, 他的忙碌被你解读为勤奋, 如果你需要陪伴, 他的忙碌,被你误解为疏远。 你爱的从来不是真实的TA, 而是你脑海中那个能完美填补你空缺的虚构角色。 觉醒的爱,是看清投射后的自由: 不把他人当作自我实现的工具, 不将关系变成满足需求的交易。 不要求对方填补你的空缺, 不再把他当作情绪的救赎。 只是相遇,不作捆绑; 只是同行,不抱期待。 真正的爱, 是放下“你应该如何”的执念, 接纳“彼此本来的样子”。 我们总以为自己在付出爱,其实是在索取; 总以为自己在陪伴,其实是在依赖。 直到某天,当所有的投射都被现实击碎, 你才会明白: 爱不是抓一个人来填补自己的空缺, 而是欣赏彼此的不完美, 但彼此都可以完整。 真正的爱始于觉悟: 我爱的不是你, 而是通过爱你,我终于学会了爱自己。 佛说:“由爱故生忧,离爱无忧惧。” 当你能看破这镜花水月, 方知—— 爱无需依附, 心本自圆满。
00:00 / 02: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8
#读书 #情感 #婚姻 《亲密关系》:学会从“爱上幻想”到“接纳真实” 我们总以为爱上一个人,是因为他多完美。但《亲密关系》这本书里揭开了这个幻象:你爱的,其实是你脑补出的“理想伴侣”替身,是对方身上恰好有你渴望的特质,能填补你童年未被满足的空缺。就像有人从小缺爱,就会疯狂爱上那个“温柔体贴”的人,可滤镜总有破碎的一天。这时才明白,情感的第一堂课,是学会从“爱上幻想”走到“接纳真实”。 为什么曾经的甜蜜会变成无休止的争吵?书里说,那些为“谁没洗碗”“谁晚回家”发的火,从来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对方的行为刚好戳中了你童年未愈合的伤口。小时候被忽视的人,会因伴侣的一句敷衍炸毛;总被指责的人,会对批评格外敏感。婚姻从不是避难所,而是一面镜子,照见的全是自己的问题。真正的成长,是吵完架后能停下来想:我愤怒的,到底是眼前人,还是过去那个委屈的自己? 家庭里最珍贵的,从来不是永远和睦,而是冲突后的修复力。书里把亲密关系分成四个阶段:从绚丽的理想化,到幻灭的权力斗争,再到内省与启示。多少家庭困在“权力斗争”里互相消耗,却忘了家庭的本质是“我们”的共同体。就像书中说的,幸福从不是伴侣给的,而是你自己的选择——你先能把日子过好,两个人在一起才是锦上添花。 这本书最终告诉我们:亲密关系的终极目标,不是找个能让你快乐的人,而是找个能让你在不快乐时,依然感受到爱的人;更是借由这段关系,治愈自己,找到完整的自己。 #家庭 #中年妇女要读书
00:00 / 01: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69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