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49
1月前
人生的本质,是一切体验的总和。很多看似无意义的事,比如发呆、看日出、数星星,恰恰才是人生有趣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却是我们老了之后能回忆起的画面。 如果追求结果,每个人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亡。人和人最大的区别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是否精彩。 小学时,觉得没完成作业是天大的事;高中时,觉得考不上大学是天大的事;恋爱时,觉得和喜欢的人分开是天大的事;毕业时,觉得没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天大的事。 但是,现在回头看看那些难以跨过的山,都在不知不觉中跨过去了。从前以为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最后也慢慢接受了。还是那句话,人生除了生与死,其他都是小事。 你活着的时候,没有几个人在意;你死了以后,也不会有几个人记得。请相信我,除了生病以外,你的痛苦大都是你的认知带来的,而非事实本身。 钱没了可以再赚,工作丢了可以再找,朋友没了可以再交,爱情没了可以再遇。真正的强大不是忘记,而是接受——接受分道扬镳,接受世事无常,接受孤独挫败,接受困惑不安,接受焦虑遗憾。 你只需要平静下来,把该做的事情做好。生命那么短暂,没有标准答案和完美人生。回头看,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就是人生。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有些事你总是做不成,有些人你总是得不到,你以为错过了是遗憾,其实也可能是逃过一劫。 前世不欠,今生不见;今生相见,定有亏欠。不要害怕失去,失去的本来就不属于你。请不要再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去烦恼,更不要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请你用心品尝每一口饭菜,用心聆听每一朵花开,用心感受每一份爱和喜悦,这就是人生的意义。 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总以为年龄大一点是好的,那时会应有尽有。但一旦你到了四五十岁,无论你多么有钱、有地位,你都会怀念二三十岁时的样子。那时的你也许会感慨:无论花多少钱,你都愿意去换回青春。 所以,无论生命走到哪个阶段,都要学着享受那一段的时光,去完成那一阶段的使命。这就是活在当下。 人生总是经过得太快,领悟得太晚。有多少人说好要过一辈子,走着走着就剩下了曾经。有多少人说明天见,可醒来已是天各一方。不经意间一抬眼,人生已过半。往后余生,请善待每一天。 请大家记住这句话:人生的意义就是没有意义,当下就是意义。 可惜当我们说要“活在当下”四个字的时候,“当下”已经过去了。 所以人生是用来体验的,不是用来评判的。让我们尽情享受当下。 #读书 #读书成长 #读书分享
00:00 / 04: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2
00:00 / 06: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7: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5
00:00 / 00: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66661周前
空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时间真的存在吗?从伽利略的船舱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视频将带你一路回顾人类对时空探索过程。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哲学家们就开始探讨空间的本质。柏拉图认为空间是万物生成的舞台,却没有任何实质属性。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坚持虚无无法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空间概念,直到两千多年后的科学革命才逐渐清晰。 十七世纪现代科学兴起,宇宙运行被抽象为物理定律,人类开始用数学而非神话去理解世界。在这场变革中,艾萨克·牛顿奠定了基础,但伽利略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 一六三二年,年过六旬的伽利略出版了《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将自己对空间与宇宙的思考汇集成书。为了绕开地球绕太阳运动的争议,他设计了一个想象实验:一名水手被关在船舱里,舱内有餐具、金鱼缸、几只昆虫和飞鸟。船停泊时一切静止有序,风浪来临,船舱摇晃,餐具翻落,水溢出鱼缸,鸟虫惊飞。 然而当船恢复平稳航行,舱内又仿佛静止无事。由此伽利略意识到,在没有外部参照的情况下,人无法通过舱内的观察判断船是否在运动。他得出结论:空间中不存在绝对静止,平稳均匀的运动对观察者来说就像静止一样,一切运动都是相对的,这正是相对性原理的最初雏形。 伽利略设想的水手轻轻漂浮在船舱中,任凭地球自转、绕太阳公转、太阳系在银河系中旋转以及银河系在宇宙中缓慢移动,他却丝毫毫感受不到到任何震动。在这浩瀚的宇宙旅程中,即使离开出发地数百万公里,他仍旧安然无恙。 伽利略通过这一想象实验让我们意识到,没有直接感知的窗口,运动与静止本质上是相对的。然而这本书一经问世,再次触怒了教会,坚持日心说的伽利略被判定为异端,他的著作也被列入禁书目录,直到一八三五年才被移出。 伽利略的遭遇并未让探索停止,几十年后,欧洲迎来了两位围绕“空间本质”展开激烈辩论的思想巨匠:一位是艾萨克·牛顿,1642年生于英国,正值伽利略逝世的次年,他被后世视为科学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另一位是德国的莱布尼茨,1646年出生,既是是数学家也是哲学家,他提出了许多深刻的形而上问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为何宇宙中有‘存在’,而非‘虚无’?” 牛顿与莱布尼茨的冲突最初源于微积分的归属问题,虽然莱布尼茨率先发表了成果,但牛顿坚称自己的思想被剽窃。作为皇家学会会长,牛顿设立委员会调查,结果支持了他,这让两人的敌意进一步加深。紧接着,他们在另一个问题上再次交锋——旋转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