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3
00:00 / 01: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7:4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7: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余华写《活着》前,竟靠换书找到创作密码? 提到余华,绕不开《活着》。这本12万字的小说,写透了一个人一辈子的苦,却火了几十年。但你知道吗?余华能写出《活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埋下了伏笔。 年轻时的余华,一开始没找对写作路子。他特喜欢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跟着学写细腻的感官描写。可他读了卡夫卡的《乡村医生》时,一下子被击中了——原来小说还能这么写! 据余华说,这本《卡夫卡短篇小说选》是杭州一家书店仅剩的一本,当时被朋友先买走了。余华是用自己的《战争与和平》换了过来。 这之后,余华像开了窍。1987年,他写了6千字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发在《北京文学》上。没想到,这个短篇让余华一战成名,还引起了《人民文学》编辑朱伟的注意。朱伟主动给他写信,两人成了朋友。一年时间,余华就在文坛站稳了脚跟。 1991年,余华去鲁迅文学院读研,和莫言成了室友。那段日子特别有意思,朱伟家有台录像机,余华常跑去蹭片看。安东尼奥尼的《放大》、戈达尔的《芳名卡门》……看了一堆经典电影,让他走心的是伯格曼的《野草莓》。结尾里,老人梦见年轻的父母在河边钓鱼,这场景让余华记了好久,后来写小说就受了影响。他第一部长篇《呼喊与细语》,名字就蹭了伯格曼的《呼喊与细雨》,只是把“下雨的雨”改成了“语言的语”。 毕业回海盐后,余华在嘉兴文联分的30平米小房子里,写完了《呼喊与细语》。紧接着,1992年就动笔写《活着》。那时候他刚和陈虹结婚,陈虹也是鲁院同学,是个诗人。 《活着》的写作过程挺特别。前半部分写解放前的故事,是他请了创作假,跑到北京写的;后半部分则是回嘉兴后才完成。余华当时觉得,长篇小说15万字就够了,《活着》只写了12万字,却把福贵一生的苦难与坚韧,写得淋漓尽致。 从用《战争与和平》换卡夫卡,到在小房子里写《活着》,余华的创作之路,满是真实的烟火气。而《活着》能火这么多年,或许正因为它藏着朴素的力量:不管日子多苦,活着就有希望。 #读书#活着#余华 #书单分享
00:00 / 02: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