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8: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05
00:00 / 03:3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2: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1: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2: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心性宗之什么是美? 心性宗之什么是美? 前文我们已经说过了善和德,其实美也是一样,要了解什么是美,前提也是要有一套完整的哲学。每一套哲学都能定义什么是美。一套完整的哲学,会定义什么是理,通过理来定义什么是善,什么是德,什么是美。 理是什么呢?理,是事物的规律,理,是事物的法则。 下面我们通过儒家道家佛家来看看它们各自的理和美是什么? 儒家讲性即理,理是人性,所以儒家对美的定义是人性,讲的是人性的美。 道家讲道理,理是道,所以道家对美的定义是道,讲的是道的美。 佛家讲佛理,理是佛,佛又是空性和普度众生,所以佛家对美的定义是佛,是空性,是普度众生。 通过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理即善即德即美,善德美三者是并行不悖的,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用。 哲学上对美的定义,更多是大众的,是普遍的。因为万事万物无不具有性,万事万物无不具有道,万事万物无不具有佛性。哲学的善是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无论如何你都不能绕开,无论你承认不承认,只是对你的影响大小而已。 这里有个问题?善跟德为什么一定是美的?拿儒家举例来说明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羞恶,指因自身不善而感到羞耻,对他人不善产生憎恶的情感。其内涵源自朱熹《孟子集注》的注解:“羞”是耻己之不善,“恶”为憎人之不善。 不善为羞恶,让我们拆解下这句话,不善的对立面是善,羞恶是丑,而丑的对立面就是美,结论就是不善为羞恶等同于善为美。 同样羞恶的对立面是喜爱,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对立面就是爱善之心人皆有之。爱善之心人皆有之,喜爱就是美,那么就是美善之心人皆有之。 结论就是爱善之心人皆有之,善是美的,人皆有之。 但是我不得不提一下,善是美的,但是美的不一定都是善的。 为什么呢? 因为美是个人的,美是个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美是你个人修养品质的表现,君子喜欢善,而小人对恶也表现出喜欢,这就是美独特的地方。 这里我不得不提一个词汇,叫做内外双修。怎么内外双修呢?通过美来内外双修,对内修养个人品质,个人品质高了,对美的审美就提高了。审美提高了,美好的事物又通过美来影响你自己的个人品质。 以上形成正循环,不断提高你的个人品质,最后达到完美的天人合一境界,外部的大自然与你的内在修养完美契合。 详细文档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WxMzFEXa/?vd_source=29df6b2749acf65a33089ff0c4
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15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2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