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1
王子诺2周前
#一江春水寄国殇 在中华诗词的长河里,有一首词如泣血的杜鹃,以极致的悲怆穿透千年时光,那便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它不是文人闲愁的浅吟低唱,而是一位亡国君主用生命写就的绝响,每一字都浸着血泪,每一句都藏着山河破碎的痛。 李煜的人生,本是一场错位的悲剧。他生于帝王家,却无帝王心,笔下早年的“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满是江南才子的柔情与烂漫,何曾有半分治国的锋芒?可命运偏将他推上南唐的龙椅,让他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做了个无力回天的君主。当宋军的铁蹄踏破金陵城门,他从九五之尊沦为阶下囚,昔日的“雕栏玉砌”成了遥不可及的幻梦,“朱颜”不仅是宫中美人的容颜改,更是故国江山的颜色改。 正是这份从云端跌入泥沼的落差,让《虞美人》有了震彻人心的力量。开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看似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实则是亡国者的绝望——曾经象征美好与永恒的春花秋月,如今成了折磨人的枷锁,每一次花开花落、月缺月圆,都在提醒他过往的荣光与当下的屈辱。“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藏尽无奈,东风依旧是江南的东风,可吹过的已不是南唐的宫殿,而是囚禁他的小楼,唯有“月明中”的故国,在记忆里愈发清晰,却又“不堪回首”。 全词的巅峰,当属那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古往今来,写“愁”的诗句不计其数,有人说“愁肠百结”,有人说“愁眉不展”,可李煜偏能用最质朴的比喻,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滔滔江水——那愁不是涓涓细流,而是奔涌不息、连绵不绝的春水,从心头漫溢,顺着时光的河道,一路向东,永无止境。这哪里是个人的愁?是故国覆灭的愁,是百姓流离的愁,是文明断代的愁,如江水般淹没了他,也淹没了每一个读词的人。 世人常说李煜“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可若没有君王到囚徒的人生剧变,或许便没有《虞美人》这般泣血的佳作。他用自己的悲剧,为中国诗词史添上了最沉重也最璀璨的一笔。如今再读《虞美人》,耳畔似仍能听见那杯毒酒入喉的声响,看见那个消瘦的身影在月光下凝望故国的方向,而他笔下的一江春水,依旧在时光里流淌,带着千年未散的愁绪,提醒着我们:有些疼痛,永远不会被遗忘。
00:00 / 03: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1:3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1: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