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21
00:00 / 04: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国清寺 与国清寺关系密切的日本僧人是最澄。 唐贞元十年(公元804年),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到国清寺,从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最澄回到日本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奉国清寺为祖庭。此后,天台宗在日本不断发展壮大,对日本佛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除最澄外,日僧圆仁也曾与国清寺有过渊源,但圆仁主要活动与江苏南通如东县城掘港的国清寺相关。唐开成年间,圆仁随第13批遣唐使西渡求法,曾在掘港国清寺住宿半月有余。而浙江天台山的国清寺作为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对日本佛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最澄等僧人传播天台宗教义而产生的。国清寺与高丽僧人义天关系密切。11世纪,义天远涉重洋来到国清寺求法。义天在国清寺深入学习天台宗教义。国清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陈隋之际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创立天台宗。义天回到朝鲜半岛后,将天台宗传入高丽,对高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使得天台宗在朝鲜半岛得以广泛传播和发展。义天求法期间,在国清寺及中国其他地方广求佛教章疏典籍。他将收集到的大量佛典经书带回高丽,其中不乏与天台宗相关的重要文献。这些典籍的传入,丰富了高丽的佛教文化资源,为高丽佛教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国清寺 #佛教圣地
00:00 / 01: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
00:00 / 04: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4
00:00 / 11: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0
00:00 / 01: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83
00:00 / 47:0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4: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46
00:00 / 04: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7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29: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2: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3
00:00 / 01: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3
00:00 / 04: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并不是凭空而来的。简单地说:菩萨是由于受了菩萨戒而来。又因诸佛均由于受持菩萨戒而成佛,所以菩萨戒是养育三世诸佛的摇篮。   那么,什么叫做菩萨戒呢?菩萨所受的戒,称为菩萨戒;要做菩萨,必须先受菩萨戒。如《梵网经》中所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不行菩萨道,虽信佛而永不能成佛,要行菩萨道,须受菩萨戒,所以菩萨戒是一切诸佛之能成佛的根本原因,也是菩萨之所以成为菩萨的根本所在。 很多佛教徒会说自己学的是大乘佛法。而大乘佛法的基础,是发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不叫大乘佛法。要发菩提心,就要守菩萨戒。没有菩萨戒的戒体,菩萨的修法、智慧、基础就不存在,所以,大乘行人不仅要发菩提心,还要受菩萨戒。 如果已经有了菩提心,为何还要受菩萨戒呢?其原因是:如果不受菩萨戒的话,菩提心就无法变成戒体;如果不是戒体,菩提心就只是一个发心而已,谈不上是大乘的菩萨戒。所以,仅有菩提心是不够的,必须通过仪轨受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萨戒。 菩萨戒一方面是戒,一方面也涉及菩萨行的见解、修持和方式。从某个角度来讲,它是一种修行的基础,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它也是整个菩萨道的见解和修行方式。 守护菩萨戒的实际意义,就是发了菩提心之后,要让我们的见解、正见和行为,从自私自利的恶心或恶行当中完全摆脱出来,通过修持利他心、发起利他心,纠正我们无始以来已经养成的、一切为自利奋发的观念或者恶习。不管是用于对治自私自利,还是发起利他心,守持菩萨戒都是一种方便法。#正能量分享 #愿众生平安吉祥
00:00 / 05:4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
00:00 / 06:3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5: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9
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 有的居士想放弃梵网经菩萨戒而重新受居士菩萨戒,但有的法师给他们讲:在家菩萨戒六重二十八轻,基本上来讲现在没有因缘受,都是方便的。为什么?优婆塞戒经中规定很严格,在家居士要受六重二十八轻,须住在僧团里半年,学习戒法,种种的威仪,恭敬三宝,如何护持僧团,具足戒定慧,僧团考核过,要二十位比丘为他授戒。现在这些条件很难满足,所以现在六重二十八轻的受法都是方便的作法。所以此法师建议大家不要受六重二十八轻居士菩萨戒,继续受持梵网经菩萨戒。请问师父,不知这位法师说得对否? 应令是人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至心观其身四威仪。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已。和合众僧满二十人作白羯磨。大德僧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已满六月中净四威仪。至心受持净庄严地。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僧若听者。智者复应作如是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本也。 优婆塞戒经受戒品第十四 弟子: 请问法师: 1.食用蜂蜜会不会犯盗畜牲物? 2.弟子受戒之后有犯中品罪,犯的时候也知道是犯戒,当时觉得没犯根本都可以忏悔,现在想起来恐惧万分。请问师父,弟子现在还能忏悔清净吗?礼拜三世千佛可以吗? 师父: 食用蜂蜜,如果是市场上瓶装好的,这种不会有事。 在《法句经》里,佛陀有接受一只猕猴用蜂蜜供养的,猕猴用的是野生的蜂蜜供养佛陀的,最初佛没接受,因为里面有蜂蜜的卵,佛不接受。猕猴能够领会佛的意思,就去把卵取出,滴水作水净,佛才接受猕猴的供养。猕猴看到佛陀接受供养了,欢喜的手舞足蹈,结果掉进沟里摔死了。 猕猴死后投生在一个富贵家里作儿子,七年后佛去找到他,这个孩子见到佛陀就跪在地上要去出家。而且这孩子出生时,家里所有的碗盆都变满了蜂蜜。出家后去托钵乞食,其他很多比丘都是托着空钵回来,而他却总是满钵蜂蜜,后来就叫他蜂蜜比丘,所以福报都是修来的。 佛陀是大福田,佛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福田。猕猴以这个欢喜心供养佛陀蜂蜜成为蜂蜜比丘,说明蜂蜜是可以吃的,尤其是瓶装好的蜂蜜可以吃。就是野生的蜂蜜,蜜蜂幼虫长大舍弃蜂蜜不用了,也是可以食用的,属无主物。 第二个,只要是可悔罪,都是可以忏悔清净的。长期坚持去拜佛、念佛即可忏悔清净。 【妙祥法师】:佛讲了一些公案,说到某个比丘犯了过失,受到大的果报,来警惕人不要犯过失。这都属
00:00 / 27: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