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5
00:00 / 00: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yanzi2周前
#民间故事#古老的村庄#古老的村庄坐落在群山环绕的谷地中,青石板路蜿蜒穿过错落的木屋,炊烟袅袅升起。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习俗和禁忌。 村中最年长的老人是李婆婆,她那双浑浊的眼睛似乎能看透一切。每当月圆之夜,她都会独自前往村后的古树下,没人知道她在做什么。年轻的村医林远对此充满好奇,决定一探究竟。 一个月圆之夜,林远悄悄跟随李婆婆来到古树下。他惊讶地发现李婆婆在树下挖出一个古老的木盒,里面装着一本泛黄的册子。就在李婆婆翻开册子的瞬间,一阵阴风吹过,古树的枝叶剧烈摇晃。 第二天,村里开始发生怪事。牲畜无故死亡,井水变得浑浊,孩子们在夜里听到奇怪的哭声。村民们陷入恐慌,纷纷指责是林远触怒了神灵。林远百口莫辩,只能求助于李婆婆。 李婆婆叹了口气,告诉林远一个古老的秘密:百年前,村里曾发生过一场瘟疫,当时的村长用禁忌之术将瘟疫封印在这棵古树下。如今封印被破坏,瘟疫之灵即将重现人间。 为了拯救村庄,林远和李婆婆必须在三天内找到解除诅咒的方法。他们翻阅古籍,发现需要集齐三样圣物:清晨的第一滴露水、百年古井的井泥,以及一颗纯净无暇的心。 在收集前两样物品后,林远意识到第三样圣物指的是李婆婆那颗为村庄奉献一生的心。李婆婆平静地接受了命运,在月圆之夜再次来到古树下。她将自己的生命献祭,重新封印了瘟疫之灵。 村庄恢复了平静,但林远永远无法忘记李婆婆的牺牲。他接过了守护村庄的责任,将那本古籍小心收藏,等待着下一个月圆之夜的到来。
00:00 / 02:0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3: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1
00:00 / 02: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5:0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9: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秀丽2周前
《心舟溯光》 我的眸光正深深吻着这些字句。这倒不像寻常的阅读,反似在薄雾的清晨俯身探看古井——井水映着天光,幽深得教人忍不住要把整个魂灵都交付出去。每个字都成了青石板,铺成一条通向月色深处的小径。 心舟便在这时悄悄解了缆。它原是停泊在胸腔左侧某个港湾里的,此刻却被文字的微风吹动了帆。起初只是在水面打着转儿,像片不知该往哪里去的梧桐叶;后来竟顺着思绪的暗流,真个向着湖泊深处漫溯去了。 这湖泊原是遐思化成的。水色青碧如玉,却比玉要温软得多。舟行过处,漾起的波纹都是诗句的形状——有的蜷曲如《花间集》里的词牌,有的舒展似《古诗十九首》的余韵。偶尔有鱼儿跃起,鳞片闪着智慧的光,倏忽间又没入水底,只留下渐渐扩大的圆形,仿佛某个未及言说的念头。 月光不知何时漫了上来,把整片水域都染成了淡青色。那些浮在水面的文字被月光一照,竟都活了起来:有的化作萤火,提着小小的灯笼在荷丛间穿行;有的变作莲实,在墨绿的荷叶上轻轻滚动;还有的凝成露珠,颤巍巍地悬在苇尖,将落未落的样子最是动人。 我坐在舟中,任衣袂被夜雾濡湿。这舟也奇,分明是檀木的质地,行起来却比羽毛还要轻巧。它懂得避开密集的辞藻丛,又会在某个空灵的段落间流连不去。有时穿过隐喻的桥洞,惊起栖息的水鸟;有时绕过长歌的沙洲,拾得几枚晶莹的韵脚。 最妙的当属那些突然出现的漩涡。看似平静的水面下藏着思想的激流,舟身微微震颤着,像被无形的力量吸引。可每次将要陷落时,总会有星光从倒影里升起,为舟楫指引新的方向。原来这湖泊与星河本是相通的,那些明亮的光点,都是前人撒下的航标。 远处忽然飘来笛声,清越如裂帛。循声望去,但见云水相接处浮着座亭台,檐角悬着风铃——那原是某个千古名句化成的精舍。心舟不由自主地向那儿漂去,我却忽然不忍靠得太近。有些意境,原该永远隔着水雾相望的,正如含苞的莲,最美的时刻在将开未开之间。 夜露渐渐重了。舟底掠过几枝沉睡的莲梗,惊动了梦中的游鱼。我收起桨橹,任小舟自在漂荡。这漫溯的欢愉,原不在抵达何处,而在与每个涟漪相知的过程。当东方既白时,心舟自会归航——那时我的行囊里,将装满整片湖泊的晨光。
00:00 / 02:5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6:0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龚滩故事 整理父亲遗物时,一张边角泛黄的照片从日记本里滑落。照片上,年轻的父亲站在龚滩古镇的乌江码头,身后是错落的吊脚楼,江面水汽氤氲,他身旁的女孩笑容明媚,却被模糊了眉眼。我对父亲的过往知之甚少,这张照片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龚滩古镇的好奇,也开启了一段关于遗憾与释然的回忆之旅。 循着照片的线索,我来到了龚滩。乌江如练,绕着古镇蜿蜒,吊脚楼的木柱撑起岁月的重量,青石板路被行人磨得发亮。我沿着江边漫步,试图从这水墨般的景致里,打捞父亲当年的身影。 在一家临河的老茶馆,我遇到了守着一壶老茶的陈婆婆。她看见我手中的照片,浑浊的眼睛骤然发亮:“这是……阿明和我啊!” 原来,父亲年轻时曾在龚滩支教,陈婆婆是当地的学生。照片是他们在码头送别的场景——父亲本打算带她离开古镇,可临行前,她却因家人的挽留失了约,从此断了联系。“我以为他怨我,便再也没敢打听他的消息……”陈婆婆的声音带着哽咽,“后来听说他成了家,有了女儿,于是我便把这份念想,锁在了这乌江的浪里。” 我这才明白,父亲日记里那些关于“乌江烟雨”的惆怅,并非只是风景写生,而是藏着一个未说出口的约定。他把照片夹在日记里,一藏就是几十年,直到生命尽头,也未曾对我提及。 那日黄昏,我和陈婆婆站在当年的码头。乌江的风穿过吊脚楼的缝隙,带来江水的气息。陈婆婆轻轻哼起当年父亲教她的歌谣,歌声在江面回荡,像一封迟到了半个世纪的信。 夕阳给古镇镀上金边时,我忽然懂得,有些回忆就像龚滩的乌江,看似平静流淌,底下却藏着汹涌的深情。这张旧照片,是父亲留在时光里的牵挂,也是龚滩送给我最动人的礼物——它让我看见,坚硬的岁月之下,总有温柔的角落,盛放着未曾褪色的爱与遗憾。
00:00 / 02: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