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4: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2
00:00 / 01: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56
00:00 / 04: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9
此生最幸福的是拥有一位宽厚仁慈的父亲,大慨是母亲的强势和能干掩盖他,记忆中和他的故事并不多,小时候觉得他有些迂腐,不然怎么老在母亲面前低三下四?不然湾子里不讲道理的狠人总是对他恶语相向他也一声不吭?不然孩子们在母亲那里受的气会一股脑撒向他,他总是微微一笑不吭一声?… 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多灾多难大家庭的起伏不定,对父亲认知开始有所改变,对待子女他不会像母亲一样偏心,发生再大的事他仍然可以照常吃饭,酣然入睡,还能把事情稳妥安排。尽管功劳大多落到母亲,他不争不言总是默默做事,很少看到他失态和呕气发脾气的时候。 等我稍大自认为有些文化时,内心给父亲定义了十个字:小事不计较,大事不糊涂。 结婚打工后,和父亲的联系大慨就是那一封封泛黄的家书吧,在外漂泊的日子,接到父亲的信时总会有些眼泪,他不是感情细腻的人,但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他的牵挂和担忧,虽不会像朋友样敞开心扉,但能有个有些文化的父亲通信,总愿意多写几句,相信他能懂,也能读给母亲听。记得当年李春波《一封家书》风靡一时,在广州地摊小吃一元一首点歌的大电视机旁,我也声嘶力竭,不管有没有感动别人,自己倒是稀里哗啦,因为确实想家想父母了。 慢慢自己有了儿子,父亲于我倒成良师益友了,我们都喜欢历史,喜欢谈古论今,于是每次回家,麻将之余,和父亲聊天是十分惬意的事,每次都聊得很晚总是意犹未尽不肯去睡。 写过一篇关于父亲的文字,总感到不好,藏到空间里当草稿候着吧。母亲走后他突然变得细腻很多,听孩子们要回家的消息总是候着盼着,买好吃的等着,他是有福气的,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很喜欢他,也没有和他发生争执,母亲生前对此一直耿耿于怀,甚至于羡慕嫉妒恨。 九十二岁的父亲脸上的笑容是发自内心的,这缘于他健康的身体和孩子们的孝心。孝心并不是让他衣食无忧,而是陪伴呵护和频繁的电话,让他余生不孤单。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5
00:00 / 01:3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