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好的一个观点!尼采的这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哲学断言。从认知心理学和分布式认知的视角来剖析,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辨认”过程是如何在心智内部以及心智与世界的交互中发生的。 我们可以将这个“辨认”过程理解为 “自我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略去的内容请👀上一条视频) 二、分布式认知视角:延伸的自我系统 分布式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并不局限于个体头颅之内,而是分布在个体、工具、他人、环境和文化之中。它将“生活”这面镜子视为一个包含外部要素的扩展认知系统。 1. 认知的分布:镜子无处不在 · 理论核心:我们的思维和记忆常常依赖外部载体。笔记本、手机、日历是记忆的延伸;语言、公式、图表是思维的延伸;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是我们决策系统的延伸。 · 剖析“辨认”:我们不仅仅是通过内省来辨认自己,更是通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来辨认。我们使用的工具(比如一个艺术家通过他的画作)、我们交往的朋友(他们就像一面面活镜子)、我们工作的成果、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留下的痕迹,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生活镜子”的一部分。自我被“编码”在这个分布式的系统中。辨认自己,就是去解读这个庞大系统输出的信息。 2. 社会性分布:他人是关键的镜片 · 理论核心:认知在社会群体中分布。知识、观念和身份在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中得以形成和维持。 · 剖析“辨认”:这是对库利“镜中我”理论的深化。我们从他人(家人、朋友、同事、社会)的反馈、评价和反应中“辨认”自己。尼采的“镜子”在这里变成了多面的、社会的棱镜。我们努力追求的,是从这些复杂、有时甚至相互矛盾的社会反馈中,整合出一个连贯的自我形象。一个领导力如何,需要通过团队的效能和反馈这面“镜子”来辨认。 3. 具身认知与情境行动:行动中的自我 · 理论核心:认知是具身的、情境的。我们的思维和身份与我们身体的体验以及所处的情境密不可分。 · 剖析“辨认”:我们不是在静止中“照镜子”,而是在行动和应对生活挑战的过程中辨认自己。当你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你辨认出自己的智慧和韧性;当你与他人冲突时,你辨认出自己的边界和情绪模式。生活这面镜子是动态的、交互的,它映照出的不是你静态的样貌,而是你在与世界“共舞”时的姿态。你的能力、价值观和身份,在具体情境中的行动得以展现和确认。 小结(分布式认知视角):
00:00 / 04: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非常好的一个观点!尼采的这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哲学断言。从认知心理学和分布式认知的视角来剖析,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辨认”过程是如何在心智内部以及心智与世界的交互中发生的。 我们可以将这个“辨认”过程理解为 “自我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此处略去两条视频) 略去的内容分别解释了“仰观俯察”时所谓“向内求”或“近取诸身”姿态下以及有关“向外求”或“远取诸物”姿态下,对尼采名言的解读;综合而言的结论,接下来马上呈现。 总结与整合 尼采的箴言,通过内外有别两个视角的剖析,展现出了惊人的现代性和科学性: · 认知心理学解释了“辨认”的内在机制:我们如何通过内在的图式和元认知,主动地、甚至带有偏见地从经验中建构自我。 · 分布式认知解释了“辨认”的外部场域:自我如何被书写在广阔的外部世界(他人、工具、文化、行动)中,我们需要与这个扩展的系统互动才能认识自己。 将两者结合,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更完整的图景: “自我”是一个在“生活”这个庞大的分布式认知系统中,通过个体内在的认知加工机制,被不断建构、验证和修订的动态项目。 “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之所以是“辨认出自己”,是因为: 1. 内在的扭曲:我们的自我图式会扭曲镜象(认知心理学)。 2. 外在的复杂:镜子本身是分布、多面且充满噪音的,信息是碎片化的(分布式认知)。 3. 动态的挑战:无论是内在的心理状态还是外部的环境,都在不断变化,使得“辨认”成为一个永无止境的、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 总之,尼采的智慧在于,他点明了人生的根本任务不是盲目地活着,而是成为自己生命的敏锐观察者、积极解释者和主动塑造者。我们不仅在镜中“看到”自己,我们与镜子的互动本身,也在不断改变着镜中的影像。这正是一个通过认知(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分布的)来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
00:00 / 02:4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非常好的一个观点!尼采的这句话——“生活是一面镜子,我们努力追求的第一件事,就是从中辨认出自己。”——是一个极具深度的哲学断言。从认知心理学和分布式认知的视角来剖析,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这个“辨认”过程是如何在心智内部以及心智与世界的交互中发生的。 我们可以将这个“辨认”过程理解为 “自我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一、认知心理学视角:内在的建构与加工 认知心理学关注内在的心理过程,如感知、记忆、思维。它将“生活”这面镜子视为我们对外部信息的内部表征和加工系统。 1. 自我图式:镜子的滤镜 · 理论核心:自我图式是我们关于自我的认知概括,来自过去经验,组织并引导关于自我信息的加工。它像一个预装的“滤镜”,决定了我们从生活这面镜子中“看到”什么。 · 剖析“辨认”:当我们“照”生活这面镜子时,我们并非被动接收所有信息。相反,我们通过已有的自我图式(例如,“我是聪明的”、“我是不善社交的”)去选择性地注意、解释和记忆与图式一致的生活事件。一个自认为失败的人,会从生活中“辨认出”无数证明其失败的证据(如一次批评),而忽略成功的证据(如多次表扬)。因此,“辨认自己”首先是一个自我验证的过程,镜子里的影像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自己投射上去的。 2. 元认知:对“辨认”过程的辨认 · 理论核心: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对自己思维过程的监控、控制和评估。 · 剖析“辨认”:尼采所说的“努力追求”,非常类似于元认知活动。它不仅仅是无意识地吸收镜像,而是有意识地反思:“我这个看法准确吗?”“我为什么会这样反应?”“这个处境反映了我怎样的信念和欲望?” 正是这种对思考过程的思考,使得“辨认”成为一种主动的、需要努力的“追求”。一个缺乏元认知能力的人,只能看到镜子中的表象(“我生气了”),而无法辨认出表象背后的自我(“我生气是因为我的脆弱自尊被触动了”)。 3. 知觉与循环加工 · 理论核心:知觉不是简单的“照相机”模型,而是“自上而下”(由大脑的概念驱动)和“自下而上”(由感官数据驱动)循环加工的结果。 · 剖析“辨认”:生活这面镜子提供的原始数据是模糊和多义的。我们通过已有的自我概念(自上而下)去赋予这些数据意义,同时,新的、强烈的经验(自下而上)也可能挑战和修改我们的自我概念。例如,一个自认胆小的人,在一次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这个新的“镜像”数据可能会迫使他修改自我图式,
00:00 / 04: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0
00:00 / 01: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6
情绪就如同一面镜子,照见的全是格局的深浅,情绪失控的瞬间,便是人生失控的开端。 道德经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世人大多数困于情绪的泥沼,遇事先发火,逢事便抱怨,最终让小事在抱怨中演变成彻底失控的大事,让困境在消极中变成压垮自己的重担,而真正的智者,懂得在情绪翻涌时稳定心神,在矛盾交织时理清头绪。 情绪是心魔的诱饵,亦是觉悟的契机,被情绪裹挟便如困兽之斗,驾驭情绪前行才是强者风范,真正的强者从不让情绪主导自己的选择,而是用理性掌控人生的方向,真正的强大从不是向外宣泄自己的锋芒,而是向内沉淀自身的定力。 人这辈子最大的敌人便是被情绪裹挟的自己,弱者任由情绪摆布,将怒火化为伤人伤己的利刃,强者主动驯服情绪,把躁动化为沉淀内心的养分,那些能在纷扰中洞见本质的人不是没有情绪,而是学会将情绪转化为观心自省的契机,那些能在困境中沉淀自我的人不是没有浮躁,而是学会将浮躁锤炼成深耕内心的定力。 真正的修为在于内心的沉淀与觉醒,你的心能容下多少波澜,就能撑得起多大场面,不困于情,不乱于心,能驯服情绪的人方能化解困境,能掌控情绪的人方能驾驭人生。#道德经智慧 #人生智慧 #人生哲理 #传承经典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66
00:00 / 00:4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