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8:5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607
假如你在1907年的哥大课堂上,听哲学老师说: “布朗认识琼斯,琼斯认识罗宾逊,如此下去等等。如果你正确地进一步选择,你就可以把琼斯的口信带给蒙古的皇帝,或者非洲矮人部落的首领,或者任何一个这个地球的公民。” 请问这个想法有可行性嘛? 批判性思维关心决策和问题解决。这听来像一个纯粹的哲学思辨:个体是孤点,但社会关系将其编织为无远弗届的整体网络。但批判性思维的灵魂,在于将思辨转化为决策与行动。 那么,请暂且悬置怀疑——去做,去实践! 假如你身处人文社科,你将此隐喻付诸实验,设计了一场信件接力的社会行为。数据最终揭示了一个震惊学界的规律:任意两人之间,平均仅隔六层联结。1908年,你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小世界原理”——这比米尔格拉姆的经典实验,早了整整六十年。你的实践,为社会学贡献了核心范式。 假如你投身商科,你从同一隐喻中获得启示:为何生产必须固定于一家工厂?你将任务拆解,让一级供应商自主寻找二级供应商,形成高效协同的网络。1908年,你的毕业论文提出了革命性的“供应链”理论——这比德鲁克系统地阐述此概念,早了整整四十年。你的实践,重塑了现代工业的组织逻辑。 这便是从0到1的创造:一个深刻的哲学隐喻,如同种子,在不同学科的土壤中,绽放出形态各异却同根同源的灿烂花朵。 你或许未曾料想,这同一颗种子,竟能孕育出: “小世界原理”(社会学)、“供应链”体系(管理学)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论)、电话交换网络(工程学)、“神经网络”(生物学与人工智能)、互联网架构(信息科学)、“联合国”外交构建(国际政治学)、全球贸易网络战略(经济学) 任何一次这样的绽放,都足以将你的名字,镌刻在人类文明的丰碑之上。 归根结底,从0到1的创造并非神启,它源于批判性思维这一最宝贵的前置条件。批判的终点,正是建构与创造。当你翻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2021年修订)》,第一章第九条明确写道: > “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刚才,你秉持“试试看”的实践精神,恰好完整践行了这四项核心能力。原来,创造并非遥不可及——在你所深耕的领域,将古老的哲学隐喻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便是创造发生的时刻。 #批判性思维#创作者扶持计划 #原创视频#心智成长 #思维改变生活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6
00:00 / 01: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1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