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
00:00 / 00: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NaN
00:00 / 00:3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0:5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49
忽闻“司马光砸缸”变成“砸瓮”,惊得我差点摔碎手中茶杯。《宋史》明载“儿堕水瓮”,可民间讲了几百年“缸”,偏有专家跳出来当文字狱狱卒。这让我想起赵元任在《语言问题》里的吐槽:“活语言像条狗,你越拽链子,它越往电线杆上撒尿。” 更魔幻的是古诗读音改造。杜牧“红尘一骑(jì)妃子笑”硬改成“qí”,平仄立刻瘫成半身不遂。王力先生在《汉语诗律学》里早有定论:唐代“骑”作名词必读去声。这番操作像给维纳斯接上机械臂,还得意洋洋贴个“创新修复”标签。难怪余光中冷笑:“平仄是汉诗的脊椎骨,抽掉便成软体动物。” 某日见电视里专家侃侃而谈:“要规范成语使用!”我忽然悟了:这厮怕是刚读完《1984》。奥威尔早预言:“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语言就控制思想。”你看“掩耳盗钟”被强扭成“盗铃”,活像给钟表匠套上芭蕾舞裙——美其名曰“降低认知门槛”。 语言学家帕默尔在《语言学概论》中说得好:“语言变迁如冰川运动,人力难阻。”可偏有人幻想自己是语言上帝。清代有秀才把“琵琶”写成“枇杷”,气得考官批注“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今之专家倒好,直接给枇杷树焊上钢丝弦。 语言这东西,说来也怪。人人都用它,却未必真懂它。就像庄子说的"朝三暮四",本意是讽刺猴子的愚蠢,如今却成了形容反复无常的成语。这让我想起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里说的:“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换句话说,管它原本什么意思,大家用着顺手就行。 语言的本质是沟通工具,不是圣旨。法国语言学家索绪尔说得好,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可是现实生活中,偏偏有人想当一回上帝,他们想规定老百姓这样说话。 教育改革,不是把鲜活的、流通的语言钉在博物馆的墙上当标本。它该是疏通河道,让思想的活水更顺畅地流淌。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非要在大家走的路上挖坑、设卡、立些个生僻的路牌,美其名曰“规范”,实则凭空制造交流的障碍,这路还怎么走?这改革,我看是改到沟里去了。语言的权威,不在专家的讲义里,而在市井街巷,在菜市场的讨价还价里,在孩子们顺畅的阅读和笑声里。强行“刷存在感”的结果,往往只证明了自己的存在确实有点多余。这道理,大概连庄子笔下那只最终修炼成精、呆若木鸡的斗鸡都懂——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张牙舞爪地纠正别人怎么叫唤!#生活感悟 #原创
00:00 / 02: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7
00:00 / 01:4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8
00:00 / 00: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94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0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5
00:00 / 00: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02: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
00:00 / 00:1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2
00:00 / 00:2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