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大坝,位于中国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与其支流丹江的交汇口下游约800米处,是治理和开发汉江的关键性工程,更是国家战略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龙头。它不仅仅是一座水坝,更是一个集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灌溉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水利枢纽。 一、 核心概况 地理位置: 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中游。 始建于1958年,1973年初期工程完工;2005年开始进行加高改造工程,2013年主体工程完工,2014年正式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通水,丹江口水利枢纽主要由一座大坝、两座水电站、两个引水渠首和一个庞大的水库组成。长度: 全线总长约3.45公里。 · 高度: 初期坝高162米,加高后坝顶高程176.6米。 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大坝加高工程。通过在老坝体上游侧贴坡加厚、加高,使大坝“长高”了14.6米,“长胖”了近一倍,从而将水库的蓄水能力和水位大幅提升。加高后,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升至170米,总库容达到339亿立方米。 水域面积: 约1022平方公里,被誉为“亚洲天池”。它每年向河南、河北、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输送近100亿立方米的优质饮用水,有效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惠及沿线约8500万人口。大坝极大地提升了汉江中下游平原的防洪标准。通过水库的调蓄,可以错开长江与汉江的洪峰,有效保障了武汉等重要城市和广大农田的安全,被誉为汉江平原的“安全卫士”。 除了向北方调水改善生态环境外,水库的调节还能增加汉江下游的枯水期流量,改善下游生态。 丹江口大坝的初期工程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10万水利大军汇聚丹江口,他们用箩筐、扁担、小木船、板车等简陋工具肩挑背扛,发扬人定胜天不怕吃苦的精神,历时15年之久筑起一座高达162米,长达1000多米的巨型水坝,它就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长江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为了大坝的初期建设和后期的加高工程,总计有超过34万库区居民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搬迁他乡。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是工程背后感人至深的故事。#丹江口 #随拍#泄洪 #大坝#同城 #同城 #抖音看世界 @抖音小助手
00:00 / 00: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71
北方狼6月前
丹江口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县级市,由十堰市代管。#丹江口水库 1958年,丹江口大坝破土动工,来自湖北、河南两省17个县10万民工以部队模式建制,在这些建设民工大军里,来自丹江口的建设者达万人。而在丹江口水利工程建设中,库区周边湖北、河南两省共需移民34余万人,其中仅丹江口市就有16万居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移民。[41]老县城和有武当“九宫”之首称誉的净乐宫在修建丹江口水利枢纽时全部被淹没,县城由均州古城迁至现在的丹江口左岸沙陀营。[2][42]1959年12月26日,丹江口工程顺利实现截流。因为“大跃进”以及当时有限的技术条件、经济实力使得工程建设困难重重,但凭着“拓荒者”移山填海之志、筚[bì]路蓝缕之功,工程步步向前推进。[43] 1960年7月,湖北省委决定将均县、光化县合并为丹江县,并成立丹江市,隶属襄阳地委、专署领导。10月,国务院通知,将丹江县易名为光化县。196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均县建置,属襄阳专区。1965年8月,恢复郧阳地区行政公署,由均县管辖。[19]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均县隶属郧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8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以原均县为基础设置县级市。[24]1994年10月,郧阳地区与十堰市合并改称十堰市,丹江口市由十堰市代管。#山水旅游景点推荐 #地理奇观
00:00 / 08: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51
00:00 / 03: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58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
00:00 / 01:2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