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0:5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4:5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1
外媒意识到事态严重了:中国稀土技术管制重塑全球产业博弈格局 当德国《明镜周刊》用"极度担忧"形容中国的最新稀土技术管制措施时,全球半导体和高端制造业的神经已然紧绷。10月9日,德国之声的深度报道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中国这次的技术管制不是简单的资源出口限制,而是直指现代科技产业命门的精准打击。 中国商务部的最新管制清单明确将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和256层以上存储芯片生产所需技术列入管控范围。这两个指标犹如掐住了现代数字文明的咽喉——14纳米制程是智能手机、人工智能芯片的主流工艺,256层存储芯片则是高性能计算的数据载体。而制造这些尖端芯片的核心装备,正深深依赖中国的稀土技术。 全球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遭遇最具象征意义。其引以为傲的EUV光刻机,内部精密激光器需要掺铥的增益介质,反射镜涂层离不开镧元素,靶材还必须添加钆与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稀土材料,中国掌控着全球90%以上的供应。更致命的是,新规规定哪怕设备中仅含价值300美元的中国稀土永磁体,出口也需中方许可。此前跟随美国对华技术限制的阿斯麦,如今正面临出货延迟数周的窘境,尝到了"反杀"的滋味。 中国设定的"0.1%价值红线"更显战略智慧。任何境外产品只要所含中国稀土或技术价值占比超过这一门槛,就必须申请许可。这看似微小的比例实则彻底封堵了第三方转口的漏洞。 德国经济部发言人的"本土化"豪言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德国汽车产业依赖的稀土永磁电机,其原材料加工技术几乎全部来自中国。而美国的脆弱性更为明显。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数据显示,其83.7%的稀土供应直接或间接依赖中国,12种关键矿产完全依靠进口。洛克希德・马丁的F-35战机雷达系统、雷神公司的"爱国者"导弹制导组件,都离不开中国技术加工的稀土材料。 加州的MPMaterials矿场曾被视为美国稀土自主的希望,但其开采的矿石仍须运往中国加工。新规实施后,连这一最后环节也被切断,所谓的"替代供应链"彻底沦为纸上谈兵。 这场博弈的本质已经超越简单的资源争夺,升级为技术标准的主导权之争。中国通过四十年的技术积累,已建立起从开采、冶炼分离到磁材制造的全产业链控制能力。全球产业界终于清醒认识到:没有中国的加工技术,稀土就只是一堆无用的岩石。而那些喊着"去中国化"的国家很快会发现,重建整个产业链所需的时间和资金成本,远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
00:00 / 03: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1
00:00 / 02: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27
00:00 / 04: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
00:00 / 04:0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7
00:00 / 02: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6:3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
00:00 / 03:1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4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59
00:00 / 02: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2:3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0:5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