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5: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2
00:00 / 01: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
00:00 / 02:2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0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这个孩子叫李寄,一个从出生就被徐家排斥的“私生子”,却用一生的时间,将父亲徐霞客散落的游记手稿抢救整理,让这部地理学名著得以传世,也让徐霞客从“民间探险家”成为载入史册的文化名人。 李寄能与《徐霞客游记》结下不解之缘,离不开母亲周氏的坚持。周氏本是徐霞客原配许氏的陪嫁侍女,1617年与徐霞客发生关系后怀孕,被继妻罗氏以二十两银子卖给江阴李家。 即便身处困境,周氏从未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她将徐霞客偶然遗落的游记残页珍藏起来,用这些字迹潦草的纸页教李寄识字,还常常对着残页上的山川地名,给李寄讲徐霞客考察的故事。 “你爹走过的路,比咱们见过的山还多,他记下来的东西,将来一定有用。”母亲的这句话,成了李寄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李寄的成长之路充满坎坷:养父早逝后,他和母亲只能在双林庵栖身,靠帮人抄书、教书糊口,连参加科举的资格都没有。 但他从未放下母亲留下的游记残页——没事的时候,他就对着残页上的路线图反复琢磨,甚至会根据记忆,在纸上补画徐霞客未完成的考察路线。 久而久之,他不仅能精准辨识徐霞客的手迹,还对游记中提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征了如指掌。这种积累,为他后来抢救手稿打下了坚实基础。 1641年徐霞客病逝,一场更大的危机随之而来。徐霞客的正统子孙对他的游记手稿毫无兴趣,有的随手丢弃,有的拿去换钱; 再加上明清易代的战乱,清军攻破江阴时,徐家藏书楼被焚,大量手稿化为灰烬。就在《徐霞客游记》即将湮没时,李寄得知了消息,他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决定抢救父亲的心血。 他先是变卖家产,凑够寻访路费,然后带着母亲留下的残页,踏上了寻找手稿的旅程。 为了找到一页残稿,李寄常常要奔波数百里。有一次,他听说宜兴一座破庙里藏有徐霞客的手稿,便冒着清军巡查的危险,乔装成僧人潜入庙中。 在庙内的藏经阁里,他发现了一个布满灰尘的樟木箱,打开一看,里面竟装着《溯江纪源》《楚游日记》等关键章节的手稿。 捧着这些泛黄的纸页,李寄激动得泪流满面,这些,正是徐霞客论证“金沙江为长江正源”的核心内容,也是当时学界争议最大的部分。 找到手稿只是第一步,整理工作更加艰难。徐霞客的手稿多是在旅途中仓促记录,字迹潦草不说,还夹杂着大量方言和生僻地名,甚至有不少前后矛盾的地方。 李寄为此查阅了《水经注》《元和郡县志》等数十部古籍,还走访了当年与徐霞客同行的向导后代,逐一考证路线、修正谬误
00:00 / 00: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4
00:00 / 03:2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00:00 / 01: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5
00:00 / 11:1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2:5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