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是古代中国人驯化的第二种动物,仅次于与狗。 公元前5500年左右,古人学会驯化牛、羊,周代,猪肉的地位已明显低于牛肉和羊肉。《大戴礼记》记载: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馈食。这里的豕指的就是家猪。 《礼记》中:“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牛肉是天子才能享用的高级肉食,诸侯可以吃羊肉,卿大夫只能吃猪肉。 战国后期,牛成为重要的生产工具,从此历朝历代都以法律的形式,禁止宰杀耕牛,牛肉逐渐从中国人的餐桌中退出。 《齐民要术》与《四时纂要》两部农书对养羊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养猪,这一时期贵族宫廷宴会中,大量使用羊肉,极少用猪肉。文献记载,北宋宫廷一年消耗的羊肉可达43.4万斤,而猪肉仅有4100斤。 苏东坡在《猪肉颂》一诗中写道“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提出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便是今天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北宋后期,民间食用猪肉的比例再度回升,重新成为民间主要的肉食来源。 明清,猪肉在民间的饲养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羊,出生草莽的明朝皇帝朱元璋,饮食口味也更接近民间大众,无论在民间还是宫廷,猪肉都成为最主要的肉食来源!#猪肉 #猪肝 #烧肝 #种草 @阳城融媒
00:00 / 03:3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8
00:00 / 00: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017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8
00:00 / 00:20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