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02:09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2:1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36
00:00 / 02:15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1:57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0
《王阳明心学》读书摘要 王阳明心学并非单一著作,而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的思想体系,核心是“向内求”的实践哲学,打破传统向外寻理的思维,主张从本心出发解决问题。 一、核心内容解读 1. 心即理:天理不在外界典籍或规则中,而在每个人的“本心”里。比如判断“善与恶”,无需依赖他人标准,内心的道德感(良知)会直接给出答案,就像看到他人受难时,本能的同情就是“理”的体现。 2. 知行合一:“知”和“行”不是割裂的——知道道理却不行动,不算真“知”;盲目行动却无认知指导,不算真“行”。例如,知道“尊重他人”是理,就要在沟通中落实(不打断、不贬低),这才是完整的“知行”。 3. 致良知:“良知”是本心的光明,“致”是“恢复、践行”,即通过行动让内心的良知充分发挥作用。比如工作中面临利益诱惑时,坚守“不损害他人”的良知,拒绝投机,就是“致良知”。 二、精华摘要 - 核心三字诀:心、知、行——以“心”为根本,以“知”(良知)为准则,以“行”为落地。 - 关键前提:去私欲——私欲会遮蔽本心(如嫉妒、贪婪),只有减少私欲,才能让良知显现(比如不因为同事升职而嫉妒,才能看到自己的成长方向)。 - 本质属性:实践哲学——心学不是“空想学问”,所有道理都要通过做事验证,正如王阳明所说“在事上磨练”。 三、工作与生活中的运用 1. 工作中:破“犹豫”、守“底线” - 用“知行合一”破拖延:接到复杂任务时,别纠结“做得完美”再开始,先迈出小步(比如写方案先列提纲),行动中会逐渐清晰思路(“行”会完善“知”)。 - 用“致良知”定决策:面对利益冲突(如虚报费用、抢他人功劳),问自己“内心是否安宁”,良知的“不安”就是警示,守住底线才能长期安心。 2. 生活中:减“内耗”、修“关系” - 用“心即理”戒攀比:看到他人的财富、地位时,不盲目羡慕,转而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如家庭和睦、个人成长),专注本心需求,减少焦虑内耗。 - 用“致良知”处关系:和家人、朋友有矛盾时,不纠结“谁对谁错”,先问自己“是否有体谅、包容的本心”,主动付出善意(如先道歉、多倾听),关系会自然缓和。 心学的本质是“让自己成为自己的主宰”——不被外界标准绑架,不被私欲裹挟,在做事中修心,在修心中成事。#AI原创#读书笔记#读书摘抄#读书#读书分享
00:00 / 03:0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2025必读书单|人物励志|049《王阳明传》 以王阳明的人生历程为主线,从其童年写起,涵盖他的“五溺”经历、科举之路、被贬龙场、平叛征战等重要人生阶段,着重对阳明心学展开深入阐释与评论,将哲学思辨与生命叙事有机融合,呈现了王阳明从凡人成长为一代思想伟人的过程,探讨了阳明心学的内涵、发展及其当代意义。 读罢最震撼的,是王阳明在绝境中“向内求”的力量——龙场的破屋、朝堂的打压,都没困住他的心。“破心中贼难”戳中现代人的痛:我们总焦虑外界,却忘了修心才是根本。如今遇事时,我会先问“心之所向”,反而少了纠结。心学从不是空谈,是让人在浮躁里站稳的底气。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生活实践和内心探索,实现生命的超越和价值的提升,成为自己的“圣人”。 面对困境和挫折时,要从内心寻找力量,以良知为指引,通过事上磨炼,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从而克服困难,实现人生目标。 阳明心学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塑造、心理问题解决、生态保护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周月亮笔下的《王阳明传》,不堆砌史料,只挖透“心学”内核。从龙场悟道到平叛立功,从文人到“真三不朽”,让你读懂“知行合一”不是口号,是能照进生活的处世智慧,读来酣畅又解惑。#每日阅读#人物励志#心学智慧#知行合一#读书笔记
00:00 / 00:4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6
00:00 / 17:3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