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 14:1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800
00:00 / 01:21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59
00:00 / 01:5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0
00:00 / 01:1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7
00:00 / 07:0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9
00:00 / 02:4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3:4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98
从物质演化规律看人类的出现与灭亡 宇宙137亿年的演化,始终遵循着一条清晰的物质规律:存在度与复杂度呈反比——越原始、结构越简单的物质,总质量越大、存在时间越长、状态越稳定;越高级、结构越复杂的物质,总质量越小、存在周期越短、脆弱性越高。人类作为已知宇宙中最复杂的物质存在形态,其出现是这条规律的必然延伸,而灭亡的可能性,也早已埋藏在这条演化逻辑之中。 人类的出现,是物质从简单到复杂层层迭代的终极产物。从宇宙诞生之初的基本粒子,到氢原子聚变为恒星、在恒星内部逐步演化出92种天然元素;从恒星灭亡后抛洒的星际尘埃,到太阳系内分子物质凝聚成行星,再到地球表面诞生单细胞生命——每一步演化,都是物质在“降低存在度”的代价下,换取“提升复杂度”的突破。单细胞生物占据地球生命史的绝大部分时间,总质量远超后续所有多细胞生物;而人类作为哺乳动物中认知能力最复杂的物种,仅占据地球生命史的一瞬,总人口的生物量不足地球生物总质量的万分之一,完美契合“复杂度越高,存在度越低”的铁律。这种演化不是偶然,而是物质在宇宙规律驱动下,从稳定走向不稳定、从简单走向复杂的必然结果,人类正是这条演化链的顶点。 而人类的灭亡可能性,同样根植于这条规律的约束。回顾物质演化史,恒星先于行星诞生,却比行星拥有更长的寿命——太阳将在40-50亿年后演变为红巨星,而地球等行星在此之前便会被吞噬;单细胞生物存活38亿年至今未绝,而复杂的大型生物却多次经历灭绝事件。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复杂度越高,抗风险能力越弱,存续阈值越苛刻。人类文明的复杂性远超以往任何物种:依赖精密的社会协作、脆弱的生态平衡、有限的资源供给,甚至需要对抗自身活动引发的气候危机、技术风险。一旦这些复杂系统中的任一环节断裂——无论是资源枯竭、生态崩溃,还是技术失控,都可能触发文明的崩塌。就像恒星内部的重元素因不稳定性可被制成原子弹,人类文明的复杂性本身,就是一把悬在头顶的“双刃剑”,既成就了我们,也为灭亡埋下伏笔。 更深刻的是,宇宙中暗物质与暗能量占据总质量的95%,它们是维系宇宙结构的根基,而人类赖以生存的可见物质仅占5%。这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存在,本质上是建立在宇宙“主流物质”的边缘之上,如同行星依附恒星、分子依附原子,我们的存续高度依赖于更基础物质形态的稳定。
00:00 / 04:13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4
00:00 / 04:2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37
00:00 / 03:32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
00:00 / 00:58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
00:00 / 04:16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15
00:00 / 02:24
连播
清屏
智能
倍速
点赞29